管好你的手和嘴 — 自卫/家防成功后的一点建议

今日不少网友留言让我谈一下费城网车小哥以一敌三自卫的事情。 我在上一篇文章里置顶了一个回复:

“不少网友问到宾州外卖小哥一案,由于案件还没有最后定性,现阶段公开讨论,尤其是引述亲人微信是对当事人的不利行为。因此本作者暂时不予置评 待调查正式结束后再给予评论。”

然而当我看到小哥的妻子与朋友的聊天记录与视频被各路公众号转发的时候,我就有了不好的预感。 果然,今天我就看到了小哥的求助信息(由费城枪友会专业教官验证,信息可靠)

图片

捐助链接如下:

在这里也希望在美国有余力的朋友们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借此机会,我也希望说一下如果你成功自卫/家防后应该首要做的一件事情:管好你(及家人)的手和嘴。 不要在初期让信息过多释放。这不仅对自己和家人不利,也可能对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看过我上一篇自卫分析的朋友都不难了解,自卫这件事情在很多时候都是即时的判断,法律层面上完全无异议的自卫判断案子可以说凤毛麟角。 但无非是只要大方向对了,警察,检察官也不会冒着影响政绩的风险去打官司(陪审团都是普通人,对自卫合理判断往往从我在这个情况下怎么做来判断)。

然而,对于所谓的High profile case (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那么靠选举上位的检察官就会额外考虑一下是否起诉会带来额外的政治利益(尤其是蓝区)。 Kyle 的案子如果按警方的第一判断,连逮捕的必要都没有。 完全正当防卫。直接放回家了。 但由于社会关注度极高。 因此Kyle仍然花了两年时间去打这个官司,还被起诉七项重罪。 这是有大量的政治资源同时注入才有了不错的结果,换成华人的普通人呢? 所以永远不要指望蓝区检察官在政治利益驱使下对你正当防卫的吹毛求疵,乃至起诉。

然而回顾小哥这个,他妻子与朋友的聊天记录被各路公众号转发吸引流量导致的关注度使得这个案子本身的profile急速升高。 本来警察问话,确定自卫,上报检察官签字就完事的,现在如果最差情况被检察官拿来杀鸡儆猴。不亏么?更有甚者,一些无良公众号去人肉小哥本人,家人及住址,结合某些黄左责备小哥为啥伤害“无辜的天使”导致现在小哥被迫搬家租房,收入来源中断,又值得么?

我写文章根本不指望赚钱,加上自身专业知识,会顾及当事人的权益。但很多明显没有相应资质与追求噱头流量的自媒体是根本不会在乎这些的。

我建议以后任何成功自卫家防的朋友,我理解你们需要倾诉的需要(我朋友被武装抢劫后我跟进了很久,这种事情说出来会放松很多),但请你一定找专业人士(律师,信得过的教官,哪怕神父都行)进行倾诉,案件全部了结后,再写个事后分析,也比现在这种情况强。

在成功自卫/家防后,谢绝媒体,管好自己和家人的手和口,找专业人士倾诉才能最大程度的维护你自身的利益。

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美军军制和罗马军制的类似点(草稿)

罗马军队施行双线发展路径。平民子弟进入军队,除非特例,从普通士兵做起,职业路径的最高峰是首席百人队长。贵族子弟进入军队,除非特例,从大队长做起,职业路径的最高峰是指挥2—4个的军团司令或皇帝行省总督。

许多罗马贵族进入军队的时候,年纪轻轻,对现实战争几乎一无所知。他们能在战场上存活下来,有良好的战绩,最终成为合格的将领,甚至名将,与他们手下经验丰富的百人队长们密不可分。

百人队长们出身平民,身经百战,虽然由于血统的天花板,永远无法升入高级军官的行列,但是却是军队的中坚力量。他们向上为贵族军官提出可行性建议,向下具体落实贵族军官的指示,同时负责指挥协调管理具体士兵。

将领务虚,百人队长们务实。离开了他们,贵族将领就是光杆司令,指挥部就是空中楼阁,整个军团会立即瘫痪。对罗马军团来说,可以没有贵族将领,不能没有百人队长。没有了贵族将领,百人队长之中,自然有胜任者;没有了百人队长,贵族将领却不能胜任百人队长的工作。

认识到百人队长的重要性,罗马军团将领对百人队长一直高看一眼。资深的首席百人队长的待遇,高于年轻的将校,他们不但有资格出席作战会议,而且有重要的发言权。这样做,既有利于制订的作战计划切实可行,也有利于安抚百人队长们,更有利于树立百人队长的威信,便于他们指挥士兵。

有这样的待遇,百人队长们虽然知道罗马军队内部的等级制度对自己不利,但是大多也安于现状。士兵们看到百人队长的待遇,也容易安于现状,只要他们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也有六千分之一的概率,晋升为首席百人队长。

现代美军也是这套体系。 西点等军校生就是“贵族子弟”,而靠征兵入伍的就是平民子弟。 士官和军官发展路径泾渭分明。 而士兵中的人才,则会在逐级提拔中变成各级士官,即下士(伍长),中士(十人队长)和上士(百人队长),美军的士官总长(首席百人队长)是列席最高参谋联席会议的,与将军们同等列席并具有重要发言权。 各级士官们也列席相应级别的军事会议(师旅团营等等),为作战计划提供切实可行的意见。 所以在美军中,军官是督战队,传令官,作战目标制定者,但是士官们,则是具体把军官意志变为切实可行的具体执行人。

这和传统苏系军队,士官无非是基层的小队长和一些有专长,但是才能不足以去军校的士兵。 士官们没有任何作战计划参与和建言机会,如果不提干,就没有任何在军队内部发展的机会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关于体温过低和冻伤的一些小急救知识。

前两天我朋友Eric 给我发了一所谓的“美军拍摄长津湖战役影像”,上面有“美军”和“冻死的志愿军战士”。

我看了一下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在拍电视剧吧?因为冻死的人哪里有这么鲜活?”

第二天果然辟谣贴就出来了,是某电视剧拍摄现场被公众号拿去做营销了。 不过Eric 很好奇我为什么能一下子看出来不对劲。 毕竟他是在国内干了十年创伤的医生。仍然被视频迷惑了。

我反问他一个问题,你做创伤肯定是在中国非东北地区的东部城市里吧?

他给了肯定的答案。 天津

这就不难理解,因为除了东三省和陕甘宁新藏蒙云贵等地区/山区外,今天的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遇到体温过低(hypothermia) 和冻伤 (frostbite) 的概率已经非常非常低了。 包括绝大多数医院如Eric 在的天津,十年没有接诊一个体温过低和冻伤也是很正常的。

美国加拿大,这却是常规急救培训内容。 这是因为美加的户外群体多,加之地广人稀。 户外运动方式并不是像国内那种开发后的固定路线稳妥式。 因此在山区和寒带地区由于个人原因和气候原因遇到体温过低和冻伤是较为常见的。 而留学生在美加地区如果涉足户外,也需要知道相对应的知识,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这里就简要介绍一下相关知识。 更细节的建议在美加对户外感兴趣的留学生参加一些急救的培训,以获得更系统的培训与应对。

首先,说一下广义的寒冷伤害。

简单来说,咱人类也是恒温动物。 如果出现无法维持体温的异常状态就会对身体组织产生伤害。 太热了是中暑(热伤害),太冷就是冻伤(冷伤害)。

任何温度造成的伤害都分为表面和内在两部分。

外面太热了就是烧伤/烫伤,太冷了就是冻伤。 根据对表皮和组织的破坏程度来区分(都是一二三级)。 这点原理是一样的。 无非是太热了降温,太冷了升温,必要时切除。 一般来说一级自己处理,二级去医院处理,三级就得切了。。。 这里就不多说。 咱们重点关注内在 (体温过低)和应对处理

美国这边针对体温过低也分为三级。

第一级的特点就是不可控制的发抖,由于内在供热不足,身体采取了主动生热机制,即让肌肉不断痉挛制造热量。 所谓“冷的瑟瑟发抖,上牙打下牙”就是这个阶段的最明显表现。

这个阶段的应对是立即停止周边对体温的影响。 核心原因往往是身上过湿(无论是出汗还是雨水),水的比热容太大,把人的体温热度过度吸纳导致的。 因此针对性处理就是立即找干的地方,把衣服(尤其是湿的贴身衣物)扒光,把身上擦干。 然后给干燥的衣物和毯子。 特别注意一点,宁愿光着,也不要给湿衣服披着,空气的导热能力远低于湿衣服。 所以宁光着不穿湿衣服。 这点如果做错了会出现严重后果。

然后一定要给与足够热量的热饮,热可可最佳。 因为这个阶段身体产热机制还在运行,只是供给不足。  因此提供大量糖分和带热量水分可以快速补充失去的热量。 糖和碳水化合物都可以。不可以提供肉蛋奶等蛋白质,因为这些物质需要身体提供热量分解后才能产热。 这对已经无法维持体温的身体负担太大。

有条件(足够干燥舒适和气温合适,如室内)的话还可以给温水泡手脚/烤火,加速体温稳定。但要提前判断是否有二级及以上冻伤存在避免二次伤害。最典型的二级冻伤就是出现皮肤僵硬的白斑。

第二级的特点就是发抖停止,这不是因为不冷了,而是因为身体已经无法维持表皮体温了,于是采取维护核心体温的方式强制收缩全部毛细血管肌肉,让血液进入核心区维持核心体温。 这个时段的特点是皮肤冷硬发灰,身体进入冬眠机制,包括语言能力降低,肌肉反应下降,意识模糊等。 可以采取对话让其做速算的方式来判断。

这个阶段的时候身体产热机制已经不工作了。 千万不能给热饮,塞暖水袋,或用热水洗手脚/烤火等。否则外面受热血液突然推动内层较冷血液冲击心脏。 回心血量骤然增加,心脏负荷瞬时加大很可能造成突然的心脏停跳猝死。 同时已经收缩毛细血管的组织突然被加热也会造成组织坏死。 典型的是解冻后出现大水泡和剧痛后发紫黑色。

正确的方式是将伤员脱光后放入睡袋/棉被等保暖物品,然后让身体健全的救援人员同样脱光后进入,用双手先温暖腋下血管(靠近心脏),然后逐步抱着伤员,用体温温暖伤员。 同时需要给救援大量的糖分和热饮,防止其被带入一级体温过低。 人数足够时,救援人员采取15-20分钟轮替制。 同为人类的我们的体温是不会对心脏造成温度过高冲击的。

第三级就是说的进入濒死状态。 体温低于28C,毛细血管肌肉彻底崩溃。 大量血液回流毛细血管,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皮肤成红色或者紫红色。 此时测血压会发现明显的血压降低。 出现休克。 由于大量血液突然进入相对温度低很多的表皮,就会刺激热感神经末端,所以这个阶段的人一般会赶到无比燥热,甚至脱光衣服。 不救治会很快死亡。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开始第一反应是“视频是假的吧“ 核心反应就是为什么视频里冻死的志愿军肤色如此鲜活,一点都不红。能看见的皮肤末端也没有任何冻伤的表现。

第三级的应对和第二级是一样的,但在温暖过程中要注意检查冻伤情况,并标注出任何二级以上冻伤区域(肤色有明显的硬化和灰白色,肢体末端有明显的紫/灰/黑)并进行急救处理。 防止解冻后迅速坏死感染造成的败血症等。 这个阶段命是第一位的,其他零件看着办吧。

无论是第二第三级体温过低,都要立即联络医院,准备进行抢救处理。

最后强调一点, 去野外一定不要穿棉质品。 因为棉质品虽然在干燥情况下保暖性良好,但是一旦受潮,散热强度极高。 甚至差过不穿衣服。如果一个人穿湿棉衣在寒冷气候里,他裸奔的生存概率都比穿衣服高。

因此去户外内衣要穿丝绸,尼龙,化纤混纺的。 外衣袜子可以是羊毛的。 坚决不能是棉布的。

我个人就有惨烈经验,高二时候和朋友去划船野营,结果一个女生没告诉大家的情况下内衣裤全棉,我们遇到了三天大雨。 她内衣全湿的情况下坚持不告诉大家。 当我们发现不对的时候她已经接近二级体温过低。 于是一堆人苦逼的顶着大雨架帐篷,生火,联系急救人员,同行女生把自己脱光了蹦进睡袋救人。 最后州警开着快艇来接人。。。大家十分狼狈。

因此说体温过低并不是在严寒才会出现的情况。只要气候低于体温一定程度和散热大于自身产热功能就有体温过低的危险。 因此有计划去野外游玩的留学生一定要严肃应对。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关于学龄前海外娃(4-6岁)的中文教育的一些事儿。

首先要说一句啊,O编辑我只是汉语语言学硕士,兼打油了几年对外汉语教育,并不是专家,所以有任何谬误,希望大家斧正。

首先对不是语言学的朋友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最重要的就是universal grammar, 著名的乔姆斯基老爷子的理论。 乔大爷阐述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孩子在任何社会中都能通过互动学会其语言。 否则这个语言必然灭亡。

然后就是我原来论文研究的一个小方向,语言经济学。 这个方向简单来说就是用经济学的思路分析语言习得过程。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供需平衡理论。 (supply demand curve)  ,它分为两个部分。

从供给方(说话者)来说,是想用最省力/最少的方式来表达尽可能多和准确的意思。这其中包括言语性内容和非言语性内容( verbal language and non verbal language)

而需求方(听者)来说,则需要尽可能多的信息来准确理解说话者想表达的意思。

当两者达到平衡点的时候就是有效沟通,否则就是无效沟通(包含没听懂和信息过载抓不住重点两种情况)

在没有中文语境中的家长往往抱怨孩子学不好中文,实际上是在陈述语言供需平衡破坏的状态。

例如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为什么不用中文,是因为无法理解供需成本问题,而单纯冲着人性用力(懒,不好好学习,就好玩什么的)。 但忽略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你可以压制一时的人性,但是长远看是必败的。 如果一个人,无论小孩大人,能很轻易的从A语言中获得远超B语言的有效信息(成本远低于B语言)那么B语言作为累赘,自然获取发展难度就会越来越大。 这个都不是小孩的问题,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大片方言区在消亡就是因为无法跟上时代发展,从而被官话取代。

另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家长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国内刚学英语时的枯燥。 这是因为英语一上来和中文对你的沟通成本是差很远的,你本来有初中的语文能力,突然让你退化成幼儿园水平。 你自然觉得枯燥无比。

为什么小孩学语言快。一个是因为乔大爷的理论基础(学习能力),一个就是小孩的起点成本低,对学龄前的娃来说,苹果和apple 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叫法,就像邻居家小孩即是Emma 又是小红一样的。 对他们来说,建立多套语言系统并不断试错是件自然的事情。

所以要让娃学好中文和英文(或者任意语言组合),一定要注意两个点:

  1. 独特性: 必须赋予目标一个娃感兴趣的独特性,而这个独特性是另外一个语言中没有的,具体设计因人而异。 这样对孩子来说,这个语言不是“我另一个都会的语言的一种翻译。”
  2. 人为制造需求,有需求就有动力。 (人工制造supply demand curve) 很多家长都抱怨。 为什么海外娃往往能听懂中文,却不愿意说或更愿意用所在国语言说。但再中文课上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因为在娃眼中,和你用那种语言沟通是最低成本方式,因为和其他人一样时,就不会出现和你说了的事情,需要再用所在国语言再解释一遍的麻烦。而中文课时,是人为创造了另一种语言需求环境。 因此自然选择了另一个最低成本的方式。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个人解决的方式就是浸润式模拟语境:

一.人工纯语言环境: 虽然我和媳妇都会说英文,但某个时间段内,家中所有成员必须用中文沟通,用英文的要受罚。   我丫头被罚两次后就熟悉了,对于只会英文的词,她也会主动的问中文的对应词。

二.同质随机性双语重复:这个要大家摸索娃的兴趣点。 我家里是丫头喜欢的节目,都有中英文两版的,无论是汪汪队,佩奇,海底小纵队等都是中英文配置。 在她玩玩具的时候随机播放,都不一定非要看,也不一定是中文和英文,久了以后,她会理解同样剧情下中英文的表达差异。 但这是一个成效极慢的过程,切勿操之过急。且不同娃兴趣爱好点不同,不能混用,更不能成家长给娃的兴趣。  

 三.  特殊互动理解。 丫头从4岁开始学认汉字。 我们就开始玩古诗猜字游戏,开始是五言,后来是七言,先让丫头挑出里面认识的字,然后父母轮流用表演的方式让对方猜(不是娃猜)娃不认识的字。 这是和王牌家族学的招,特别感谢沈腾老师。 丫头开始只是跟着傻乐。 但是记忆效果很好。 这虽然对父母要求较高。 但是语言是基于理解的。 这也是为什么浸润式教学对语言习得非常重要。

虽然过程可以随机,但是总时间必须量化。 中文的入门门槛很高。 看这篇文章的大家都应有体会。 所以我认为真想让娃学好中文的家长必须确定一个“必须投入时间”并严格执行。 我家的目标是最低400小时/年,目标600小时/年。 剩下的是随机学习时间。 目标小时内,仅有目标语言能出现。 但不限形式,听说读写看电视随意。 (这是大概美国大学中文系的语言目标量)

但成效是明显的,丫头在4岁半左右认识50个字左右,6岁时差不多认识1000字左右。四五快读,1280字都读了4-5册,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完,下册过了一半左右。 能开始独立阅读一些入门中文书籍。 并对拼音有自己摸索的掌握(这个我其实没教,怕和英文混,但她通过观察自己摸了一些规律)。

我也需要特别强调,语言这个东西,如果没能浸润性建立自持学习能力,后面一旦所在国语言占据统治地位,学习成本一增加,后面中文的退化会非常明显。 表现就是跟不上了。 因此家长一定要确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态度。 不能只能靠周末那点中文学校起作用。

希望其他大神给与指点。 J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死鹰岭地区对阵情况与分析。

当F连的士兵在冰天雪地中挖单兵坑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数倍于他们的志愿军正顶着严寒穿插进入他们所在的地区。 前来的是志愿军第59师各部。他们接到的命令是: 作为对陆战一师南部包围圈的部队,全面切断德洞地区的交通线,以阻止陆战一师向下碣隅里地区运动的可能,因此59师向下属团级部队传达了以下命令:

175团占领死鹰岭以西公路沿线各高地;

176团由于当晚从长津湖以东归建,作为59师的预备队,部署在旧邑里江峡谷中59师师指黑水洞附近。 当晚没有参与进攻

177团则奉命占领死鹰岭区域:177团1营占领公路以南死鹰岭1519高地; 2营占领死鹰岭以东西兴里附近阵地,177团3营占领德洞山1563高地 — 而1563高地以东南的恰好是F连的阵地。

在志愿军军战史以及公开书籍中,177团1营、3营在死鹰岭上的战斗经常被(有意无意地)和177团2营在西兴里阵地的战斗混淆在一起,毕竟这两个地方都被称为死鹰岭。但这实际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 59师之所以这么做,应该还是因为碍于颜面,毕竟该团两个营(或许还有176团部队参与)始终未能拿下陆1师一个连多少有些难堪。事实其实很简单,美军在死鹰岭地区只有一个F连(C连已在早些时候援助B连时回到了柳谭里大防御圈范围内)。F连顶住177团1营、3营的进攻,坚守阵地五天五夜,是陆1师成功撤出柳潭里的关键。

志愿军战史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声称2营在西兴里阵地曾遭到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美军的夹击。但从各方面的纪录来看,F连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踞守阵地,根本没有向Fox Hill以外的地方发起发起反击。177团1营和3营在死鹰岭上的战斗,只可能发生在F连之间,而与2营无关。

所以2营被“夹击”实际上是有一个时间差的。陆1师资料显示,下竭隅里方向的确有美军三次尝试打通柳潭公路,同西兴里阵地上的志愿军177团2营交火。 第一次是11月28日上午,滞留在下竭隅里的陆7团2营营部连、武器连在三辆坦克支援下,奉陆7团团长Litzenberg之命,前往德洞山口同F连汇合,由于无法突破西兴里志愿军的阻击,下午返回。11月29日上午,Litzenberg上校再次命陆7团2营营部连、武器连以及陆7团反坦克连打通柳潭公路,同F连汇合,坦克D连的三辆坦克依然前往支援,但下午再一次无功而返。12月3日下午,得知从柳潭里撤出的陆1师主力先头部队已经翻越德洞山口,正向下竭隅里前进,英国皇家皇军陆战队41突击队在陆军31团坦克连支援下,奉命前往接应,路上同西兴里的志愿军有零星交火,但未能遇到陆战队主力,因此天黑时返回。

因此2营阻击任务中实际上是主要和东面来自下竭隅里方向的部队打,仅在陆战队主力下来时略微阻击了从西面来的陆战队主力。 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受到夹击。最多算是前后与东西两个方向交火。 同59师其它部队相比,特别是在柳潭里以南阻击陆1师主力的175团相比,西兴里阵地上的177团2营同美军的战斗虽然相对不算激烈,但的确面临着严重冻饿及陆1师航空兵主力和坦克。(西边175团主要面临的是重炮和步兵,柳谭里没啥坦克。。。) 由于该部的确完成了阻击下竭隅里美军的任务。 2营副营长周文江战后被树为典型。

这里还要额外说一下各纪实文学与美军纪录对不上的地方。 尤其是地图问题。 留园网网友将军在查阅双方地图后发现了问题。据他分析,相比陆1师当年使用的地图,志愿军当时的作战地图有点过时,它是基于日本人绘制于1920年代的地形图转绘而成。 和美军地图的差别在于柳潭公路翻越死鹰岭的位置稍有差异,以及标高的微小区别。志愿军作战地图上,死鹰领上有一个标高1519的高地,公路在此翻越山岭,它是177团1营的指定阵地。

而美军作战地图是没有标出1519高地的,但可以看出有一条山间小路从此处翻越山岭,这条小路正是志愿军作战地图上的柳潭公路。 但路东面还有一个标高1520高地。 这也许是不同的测绘错误,但是就是这个错误导致了志愿军方出现了迷惑。

志愿军军战史中描述的1519高地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59师声称177团1营11月27日夜在1519高地和美军激战后才占领该处,并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同美军激战,数次击退美军反击云云。但从美军各种纪录来看,此地和附近的1520高地并无美军驻守。 那么唯一的解释就是由于地图差异(美军地图上没有显示有任何1519标高,但是F连阵地的标高恰好是1500),27日晚 177团1营由于找不到地图上的1519高地加之深夜于是继续向北运动,恰好发现了高度差不多1520高地及附近的F连阵地,因此同3营合击了F连阵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F连记录中是靠西的3排首先接火。 因为3营的目标是F连更东北的1563高地。 而不是F连的主阵地。 Fox Hill. 但是由于F连的位置恰好能对177团各部向1563高地运动时产生严重威胁的同时还能扼守住公路制高点。 加之海拔与1营的目标阵地类似,于是志愿军必然以为这是向他们阵地运动的敌军,那么无论是选择先下手为强还是选择试图拔掉这个钉子,以达到彻底掐断公路的目的。都必须进攻。 这也是为什么27日半夜左右79师就已经与柳谭里各部交火。 但直到28日凌晨2点,F连才首次遇到了志愿军的进攻部队的核心原因。

一场血战就此展开。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早期入朝志愿军与美军人数火力对比2

陆战队篇:

与志愿军不同,由于跨洋作战,且对朝鲜战争的定性是局部战争,美国的战场作战单位一般比志愿军小一个单位即用师级单位对志愿军的军级单位。但这个差距一般仅在人数上,志愿军的两个军的火力加起来估计也就是美国一个师都不如的样子。 拿美陆战一师在长津湖战役的编制举例。

陆战一师以第一,第五,第七 三个陆战团为基干。 师部配属第11炮兵团及中坦营(70辆坦克,由M26潘兴和M4A3 谢尔曼组成),工兵营,通讯/补给/宪兵/会计等连级支援部队。

第11炮兵团则分为师属炮兵营及配属陆战团三个炮兵营组成。 其中配属陆战队的炮兵营装备105毫米榴弹炮, 师属炮兵营则装备155毫米榴弹炮,每个营三个连每个连6门火炮,总计105毫米榴弹炮54门,155毫米榴弹炮18门。 此外还有火箭炮连(114毫米多联装火箭炮)和自行高炮连等等。

陆战团以下也采取三单位制,即每个团下辖三个步兵营,团部配属重迫击炮连,装备12门107毫米口径重迫击炮。 反坦克炮连,以及装备5辆坦克的坦克排。

陆战营以三个步兵连为基干,营部配属迫击炮排(4门81毫米迫击炮),重机枪排,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排

步兵连以三个步兵排为基干,连部配属迫击炮排(3门60毫米迫击炮)。

步兵排以三个步兵班为基干,每个班10人,一人持BAR (勃朗宁自动步枪,当轻机枪用)  9人持M1 卡宾枪,排部配89毫米口径超级巴祖卡火箭筒。

对比志愿军来看,除了偶尔额外多出一个坦克排外,陆战队和志愿军比在营/连级别上轻武器火力相差不大。 尤其是连层面,都是三步兵排外加一个迫击炮排。 营级的75毫米无后坐力炮排由于志愿军没有装甲部队,效用也一般。 两边的迫击炮排也无非是3门和4门的区别。 而志愿军王牌部队有重火力连,陆战队只有重机枪排。 不考虑人员素质问题,还是半斤八两的。

但是从团开始,两边的差距就明显拉开,美军从师团级别的层面火力是志愿军无法比较的。 而这些重炮和坦克,在战场上会极大压制没有反炮兵和装甲能力的志愿军各部,造成火力压制从而影响基层的作战效率。

由于美军从二战的战术思想就是团级战斗队组成的支撑点(玩过钢铁雄心的朋友们都知道),因此经过二战磨合的陆战一师也会很熟练的运用团级战斗队方式。 每个陆战团都可以组件一个独立的团级战斗群。  作战期间,师部会将155榴弹炮营留做预备队后,将三个105榴弹炮营各自配属给三个陆战团加强火力直接支援。 而且基本是有规律配合,以达到熟悉作战的目的。 一般来说,陆战五团配属炮11团1营,陆战七团配属炮11团3营,陆战一团配属炮11团2营。

陆战一师总兵力在2.2-2.5万人左右,但长津湖战役期间,由于道路崎岖,陆战队的大量后勤,运输部队以及11炮兵团的114毫米火箭炮连等部队都滞留在兴南港区域,并未参加战斗。 因此,预计实际参战人数约为1.8-2万人。

这里还没提到,除了师属炮兵外,陆战一师还有一个直接协同其坐作战的海军第一航空联队。 配属7个战斗机中队,其中2个是全天候战斗机中队。 每个飞行中队由3个配属3-6架飞机的飞行小队组成。 总共约120架左右。 其中30余架可以提供全天候支援。 机型主要是F2H 女妖(F2H Banshee)喷气式战斗机和 F4U海盗式(F4U Corsair)螺旋桨战斗机。

航空连队会在陆战1师每个步兵营派驻两个跟随行动的,专门用无线电引导飞机实施直接航空火力援助的空中支援先导官(一般都是飞行员出身)。实际上RCT31也得到了陆战队派遣。 在前面的讲述中有所涉及。

介绍完后,我们再看一下当时的配置就更清楚陆战一师的配置了:

作为预备向西进攻的陆战一师,当时柳潭里是他们的出发阵地。

陆战五团和配属他们的炮11团1营全员在此。 他们也是计划的主攻部队。

而陆战7团(欠2营营部、F连及机炮连)及配属他们的炮11团第3营G连I连也已经赶到,他们的任务是接防柳潭里,并在需要时支援五团。 其中F连是被留在了德洞山口负责控制交通线,随后是死鹰岭/德洞山口血战德主角。

最重要的是,作为师部炮兵的陆战炮兵第11团第4营也恰好赶到这里,他们的155重炮后来成了压制志愿军的有力武器。

等于说,柳潭里区域内虽然只有两个不完全满员的陆战团,但是却有远超两个满编陆战团的炮火支援力量。 不过由于道路崎岖造成的交通管制,全部的坦克部队(包括师属坦克营和各部坦克排)并没有跟上来大部分还在兴南港区域(后来少部分参加了增援下碣隅里行动),整个柳潭里只有一辆没有乘员的M4A3“谢尔曼”坦克,这辆坦克是因为原计划派4辆M26“潘兴”坦克前来支援第五团进攻,但考虑到M26这样重量超过40吨的重型坦克可能无法在长津湖地区简陋道路上通行,才先派了一辆较轻的M4A3(30吨级)先来探路,这辆M4A3顺利到达柳潭里后,其乘员便乘直升机返回下碣隅里准备第二天作为向导带领北上抵达下碣隅里坦克连前来,这才在柳潭里留下了一辆无人操纵的M4A3。。。所以很多网文拿着纸面数据说陆战队有多少坦克的根本不靠谱。

然后是下碣隅里机场。 作为后勤支持点。 陆战一团第3营(欠G连)、陆战七团2营营部及机炮连、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D连和3营H连(均装备105毫米榴弹炮)、陆战1师第1工兵营D连、第10军第10工兵营D连以及一些排级零散支援单位驻守在这里, 绝大部分是因为往柳谭里的道路崎岖。 无法及时赶到所以暂时在机场附近驻扎。

再往南是古土里/黄草岭隘口。驻扎有陆战一团团部及第2营、陆战炮兵第11团第2营E连(105榴弹炮)、陆军第7师31团1营B连、陆军第185工兵营以及一些零散单位;

继续往南,是另一个交通点真兴里,陆战一团第1营与炮11团第2营F连(105榴弹炮)在此驻扎。

而过了新兴里就是兴南港防御圈了。

这个阵势可以清楚的看出,陆战队对陆军第七师和第三师的后续支援根本不抱大希望。 宁愿把自己的第一团拆成营级战斗队扼守各要隘也不指望陆军能及时支援。 而这种留后手的行为,则为后面成功撤退留足了空间。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早期入朝志愿军与美军人数火力对比1

志愿军部分:

早期入朝的志愿军每个军下辖3-4个师。

每个师(未换装苏式装备前)采取标准三三制。 每个师下辖三个团,每个团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营下辖三个作战连。 每连大概150-200人. 换句话说,虽然每个志愿军一个师有8500-11000人的总数,但是实际一线作战部队每个团只有1350-1800人,合计 4050 – 5400人/师。 不到部队总人数的一半。 虽然作战连队在伤亡重的时候可以抽调其他部门的兵力补充进一线连队,但是这些辅助人员的训练和作战经验远不如一线连队,有些平时甚至没有足够的枪支配给,就不要说训练了。 这在实际表现上就是志愿军各部最初的战斗力很强。 但是一旦一线打光后,后续战力和发挥就非常无力。

除了一线步兵连队外,志愿军每个师有一个山炮营,下辖三个连。 每个连配属日本41式, 94式(均为75毫米口径)或美军不同口径山炮(基本是缴获)4门。 共12门。 每门炮携炮弹40发,以骡马驮载作为运输单位。

此外每个师还有一个600人编制的工兵营,和一个57毫米战防炮连 (这个战防炮连不是定编单位,有炮则有建制,没有就没有建制)。

在师之上,志愿军每个军部还配有高炮36门和一个火箭炮营 (分6管,单管各9门)作战时根据需要调拨给师。

志愿军的师是前期战役主要基础单位。而团则是各区域战场主要作战单位。

除了上面提到的,每个团下辖三个步兵营,一共九个步兵连外,每个团有一个配92式步兵炮的步炮连,一共4门。 一个迫击炮连,数量也是4门(口径一般是81或82毫米),以骡马驮运。

每个营,除三个步兵连外,还有一个重火力连,配6挺重机枪。 一个配3门迫击炮的迫击炮排(口径一般是81或82毫米)

每个连下辖三个步兵排,一个排三个步兵班外,每个连还尽量配属了一个迫击炮排(口径60毫米) 编制3炮10人,携炮弹36到40发。

此外,日制50毫米掷弹筒作为常见单兵支援武器也有携带。 如38军入朝时装备有100具掷弹筒、39军装备35具、40军装备10具、42军装备128具、20军装备316具、26军装备46具,50军、66军、27军没有装备掷弹筒。 从这个数量看,并不是普遍装备。 因为除20军可以标配每个连3具外,其他部队都只能集中装备部分连。

此外志愿军初期入朝部队中,每个步兵班均装备1挺轻机枪,每个步兵连合计装备9挺轻机枪。 志愿军步兵班的轻机枪组一共有4人,除机枪本身外还要携带标准800发子弹。执行激烈战斗任务前,机枪子弹的携带量还要更高。 (1200发左右)

在志愿军的步兵班中,一般来说至少装备有2挺冲锋枪,配置多的可达3挺甚至4挺,冲锋枪的型号主要是美式的汤姆逊、M3和英式的司登。

但即使如此。志愿军也很难做到每人一枪。 拿初期的十三兵团核心主力之一的39军来说,作为预期入朝部队经过了人员及武器的加强后,实际装备了38式步枪7320支,79步枪1512支,美制春田式步枪2408支,冲锋枪3058挺, 各式轻机枪1075挺。 听起来很多。

但总的算下来,得到加强的39军在步兵连装备上也不过是平均每连装备步枪120支,冲锋枪36支,轻机枪9挺,60毫米迫击炮3门而已(注:除步兵连装备的枪械外,其余部队也会装备部分枪械,但做不到每人一把)。 除了兵力略强 (每个连按上述武器定编的话,约202人/连,远超过其他师的150人/连) 严重缺乏反坦克能力。  

就不要说该军实际入朝总人数是。。。52946人。实际枪支装备率是29%。 (明白为什么从其他部门抽来补充一线连队的人质量无法保证了吧。这还是志愿军的王牌军。 算是初期入朝作战志愿军的最强水准了。

其他部队呢如九兵团呢? 我们不难想象。   

除了作战武器外,志愿军一个军装备无线电台仅69部,有线电话375部,仅仅勉强能保证到团的指挥,剩下的就得靠跑来传令了。 相比之下,美军一个师光无线电就有1688部。 每个前线排都能配置到。 陆战队每个作战连都配上了空中前导官,能够直接引导空中支援和轰炸。 这种差距之巨大,是战争史上罕见得。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知乎问题:如何看待美国国防大学改变课程规划,其中 50% 的课程都涉及到中国问题?

简单回答:提这种问题的明显是欺负国内网友翻墙的少。

首先确认的一点是,美国国防大学(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的确在2020-2021学年增加了中国相关的选修课。

在2019年,中国一词在他们的选修课58页介绍里只有16次,相关课程8门,但2020年度,78页选修课介绍中国一词的出现频率提高到了43次。超过了俄罗斯(41次)可以说词频大幅度提高,可以显示出中美关系在课程中的考虑更多了。

但是,真正的中国专项课程并没有大幅度增加,很多的课只是在原架构上把中国列为了广泛讨论内容而不是专项讨论:

例如某节课原来的讨论还是美国在非正规战争(例如中东地区)面对来自俄罗斯和伊朗的影响(武器,资源资助等),今年加上了中国。 实际讨论里对中国并没有侧重。

再如这种课:

CIC 6047: Influence Warfare (INW) 【翻译,国家影响力战争】

This is a case-study-based strategy course for every national security professional. Influence is central (but rarely studied) to both warfare and great-power competition. Allows leaders to do more with less with what you already have—to collapse adversaries silently and invisibly, outside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of national power. Tools of influence include subversion, deception, sabotage, fifth columns, propaganda, fake news/disinformation, third options, kompromat, glasnost, sisu, szalámitaktika, trust, etc. Case studies include China, Russia, Iran, ISIS, Estonia, Finland, Nigeria, Vietnam, Japan, Brazil, Egypt, India, Philippines, Mongolia, United States, ISIS, communists, Nazis and so much more. Short, thrilling, highly relevant 12
readings/videos. Lively in-seminar exercises and debates. One strategy memo. One five-minute presentation.
(Class Limit 20) (2 Credit Hours)
TUE, 1230 – 1430, 09/15/2020 – 12/08/2020
Instructor: Dr. Howard Gambrill Clark

在这里中国,俄罗斯,伊朗,ISIS,爱沙尼亚,芬兰,尼日利亚,越南,日本,巴西,埃及,印度,菲律宾,蒙古,美国,纳粹和国际共运及恐怖主义也有讨论。。。

到了媒体哪里,好像国防大学闲的无聊,全力讨论和对付中国一样。这个涉及的力度差距也大了点。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国防大学选修课内容:

https://www.ndu.edu/Portals/59/Documents/Catalogs/AY20-21%20National%20Defense%20University%20Electives%20Catalog.pdf?ver=2020-08-11-204727-040

总结了一下有中国作为关键词的一共这些课程;

CIC 6047: Influence Warfare (INW)
CISA 6754: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Energy: Security & Return of the Great Power
Rivalry
CISA 6926: Perspectives on the American Way of War: The U.S. Experience in Irregular
Conflict
NDU 6066: “Know (and Deter) Thy Enemy”: Deterring Great Power, Rogue Regime, and
VEO Adversaries
NDU 6072: Understanding the Return to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GPC)
NWC 6037: Contemporary China in National Security
NWC 6049: Southeast Asian Security
NWC 6081: Forecasting, Foresight, and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CISA 6947: Maritime Security &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ES 6024: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ES 6028: Geoeconomics and U.S.-China Competition
ES 6096: Southeast As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 Unlikely Partnership
NDU 6068: China’s Military Instrument of National Power
NDU 6073: Colloquium on Belt-Road Initiative (BRI) Aims & Interpretations in an Era of Great Power Competition (GPC)
NWC 6077: The Role of 5G in Geoeconomic Competition
NWC 6085: Geopolitical Competition in the Arctic

在16门有中国相关课程中只有5门(不到1/3)是针对中国的研究。 其他不是理论性讨论就是讨论东南亚问题时必须考虑一下北方的邻居。。。

这和媒体渲染的针对中国差了很远。

但针对性讨论的5节课估计很多人都想上,分别是

NWC6037: 当代中国的国家安全
ES 6028:地缘经济学和中美竞争
NDU 6068:中国的国家军事机器
NDU 6073:“一带一路”倡议(BRI)在大国竞争时代(GPC)的宗旨和解释
NWC 6077:5G在地球经济竞争中的作用

这也能显示美国战略研究的关注方向。

实际上1976年成立的美国国防大学的前身是国家战争学院和美军工业学院,这俩合并后作为美国国防部支持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国防战略方面的高阶培训、教育、研究。

国防大学包含以下院系:

院系
国家战争学院(National War College)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College)
军队工业学院(Industrial College of the Armed Forces)
联合部队参谋学院(Joint Forces Staff College)
国际安全事务学院(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ffairs)

可以看到,实际上除了信息资源管理和国际安全事务,其他的几个学院,尤其是工业学院和国际关系几乎没直接联系。 何谈50%的课都涉及中国问题?

至于其他的研究中心,中国作为五常之一,核武力持有者,地区影响力持有者,不被一起讨论不奇怪么?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O编辑总结:战舰世界闪击战单舰分析- 古鹰号

战舰世界闪击战美服 GH2ST (我们是GHOST 联盟战队,现在分为1队,2队,3队)欢迎加入。

这个帖子就是对自己毕业的船的一些个人总结。 暂时不成系统,回头再做类似坦克等级系列帖子。

日系巡洋 五级 古鹰

很多队里朋友包括很多大佬都说古鹰坑。这使得我开始就有畏难心理,打的极为谨慎。 但是上手后发现,古鹰所谓的坑,更多是出于其独特的打法。最后毕业时近70%的胜率和30%的战斗星章不算优秀也能交卷了。 这里也说说个人的心得。

首先古鹰的定位是高速猎巡舰。这是其主炮决定的,古鹰的主炮是6门203毫米单管炮,这炮五级巡洋里口径射程都是第一。 比苏巡基洛夫的180管子都大。 穿甲能力优秀,AP打六级轻巡,包括自己的下家青叶都能出核心(青叶也是6门203)。五级更是,打巡洋不说把把出,也有3/4每场得概率。四星就不提了。但是代价就是射速。 这6门炮射速是整个五级巡里最慢的。 换句话说,这炮打驱逐基本没用。 也不赶趟,人家扛着一轮追上来就贴脸发鱼雷了。

然后是鱼雷, 古鹰装备3联装长程鱼雷,然而它的伪装比日系雷击驱差太多。 鱼雷射程再长也不如战列主炮啊,隐身放雷又不可能的尴尬局面。况且3发覆盖面太低,对驱逐威胁不大不说。日巡从这级开始都犯了射界小的毛病(其实从四级金币船夕张就开始了,不过这里一般不讨论金币船),必须大横位才能发鱼雷。。。这进一步减少了鱼雷的实用性。

古鹰的装甲也很次。 这就造成了它必须和其他速射炮巡洋保持举例,否则一会儿就成筛子的局面。

亮点是古鹰的速度。 35节+的速度让他能在游戏中迅速的支援战线,不利时也能迅速脱离。

综合古鹰的特点,其战法很明确,作为五级的远程高速火力支援舰(坦克世界闪电战里的高速TD打法)。 虽然有速度优势,但是开局不要冲,否则那点装甲不死也脱一层皮。 而是等待其他巡洋和驱逐打开视野,迅速判断目标后提速进入战局。 尤其是要注意和目标之间的距离。 (10-12公里),加上自己的速度,基本可以控死对方大多数巡洋,尤其是炮多但射程近的猎驱型巡洋。 例如古鹰双方等效射距打美巡彭脆是打不过的,但是利用速度和射程优势吊死彭脆根本不是难事(彭脆的装甲很容易被核心)这样就可以为本方速射巡洋和驱逐舰打开道路。 而在这种远射距上,对方的战列根本不会把你作为优先目标射击,因为那样他们会被我方战列占便宜。 当对方巡洋被击溃后,则可以利用自己的速度前插,目标是对方战列的非齐射方向(主炮面对方向背面)优先选择和我方战列对射的敌方战列。 一面用HE试图点火,一面拉到鱼雷距离准备释放。 面对4-6级航母,可以直接上AP,可以爆核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巡洋古鹰对敌方驱逐非常弱势,甚至弱于同样是火力支援型的苏巡基洛夫(后者是9门180),好在古鹰的速度很高,一旦发现敌人驱逐逼近,尽快把速度提起来撤离。向我方的反驱类型舰只靠近。

选择目标优先度:

猎驱型巡洋 > 综合性巡洋 > 猎巡型巡洋 > 线型战列舰 > 高速战列舰 > 所有类型驱逐舰。

个人评分(分数基于同级,同类型舰种满分5)

主炮火力3,主炮射程5,鱼雷2.5,装甲2,速度4.5

装备: 炮转/主炮射速, 转向, 转向/加速。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

O编辑总结: 北美知更鸟小攻略 (一)

从今年Eastern 开始,O编家里就来了一对儿美洲知更鸟,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做了两次窝,一共生了八个蛋,成活七只。 在与它们的互动中O也学了一些小知识和技巧。 考虑到美洲知更鸟是美加的常见鸟类,不少朋友也会接触幼鸟等。 这里也写一个小攻略与大家分享。 考虑到小O不是鸟类研究专业的人员,难免有谬误,欢迎大家指出。 我会即时更改,希望这些经验能让你和家人有更好的观鸟体会。

第一节,美洲知更鸟简介

美洲知更鸟的正式名称是旅鸫(拉丁学名:Turdus migratorius), 日常称呼是 American robin。 但是这个名字其实是没文化的欧洲登陆者的误解。 因为美洲知更鸟是鸫属下的一种候鸟。 与知更鸟并不是一个属的生物,二者之间也没什么亲缘关系。 之所以被叫做美洲知更鸟,只是因为当年欧洲登陆者觉得它们的叫声类似欧洲的知更鸟,才给了它们这个名字。

美洲知更鸟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夏季时广泛分布于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国北部。 冬天时则会加飞往墨西哥中部及附近的太平洋沿海地区过冬。它是美国康涅狄格州、密歇根州和威斯康星州的州鸟。  美洲知更鸟已知有七个亚种,但只有加州南部的T. m. confinis 亚种特征明显。这里我只介绍俄亥俄地区的美洲知更鸟。

(黄色是繁殖区域,冬天会南迁,绿色是常年活动区域,包括繁殖,蓝色是冬季避寒区,夏季后会北迁)

美洲知更鸟的习性是在白天出没,晚上则聚集在一起歇息御敌。其食谱为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美洲知更鸟的食物比例约40%为蚯蚓、毛虫和蚱蜢等无脊椎动物,它们会在地表寻找这些动物为食。另外的60%则为植物果实。葡萄,树莓,草莓,蓝莓,苹果,梨等都属于它们的食用范围。 雏鸟则一般主要以柔软的无脊椎动物为食。在羽毛长出后成鸟也会喂水果给它们。

注意! 美洲知更鸟的食谱中不包括任何的谷物,坚果等,喂它们面包,牛奶等可能会导致死亡。 这也是它们不会在喂鸟器(主要提供谷物和坚果等)附近存在的原因。

美洲知更鸟可以利用听觉、视觉、嗅觉甚至还可能包括触觉来觅食,其以视觉为主。常可以看到在草地上跑跑跳跳地并左右晃动脑袋来寻找食物的鸟,但要寻找地下的食物如蚯蚓则是要依靠听力。

美洲知更鸟在春季末期(一般在复活节左右)就会开始繁殖, 在通常情况下美洲知更鸟是群居动物。 但在繁殖期间则会划定领地。并主动驱逐其他进入领地的鸟类(包括麻雀,野鸽等)其在一个繁殖季内是一夫一妻制。 夫妻会共同筑巢,饲养幼鸟等。 即使如此,如果有其他鸟类试图偷蛋或猎食幼鸟,附近的美洲知更鸟就会群起御敌。 O家的第一窝第一只小鸟出窝时就遇到了渡鸦想猎食,结果渡鸦遭到了不下十只的成鸟群起攻击后放弃。 当然,这种方式对老鹰,猫头鹰等大型鸟类无效,即使如此,北美知更鸟仍然可以通过声音互相警戒。

从季节来看,美洲知更鸟是北美洲最早开始产卵的鸟类之一。它们的巢穴的选址一般在密集的灌木中,以草叶、树枝和羽毛等组成,内部垫有细草,外部涂有泥巴。根据食物情况一年会产2-3窝。每次产蛋3-7枚。(O家的两窝都是每次4枚) 但不开眼的也有选人类家的阳台,空调等做窝的。。。O家的第一窝就做在了餐厅的窗户框上。。。

在窗户框上做窝的二货家长鸟。。。
离巢后的空窝。

美洲知更鸟以它们的蛋出名,其多为椭圆形,颜色为蓝绿混合的蒂芬妮蓝效果,十分显眼。也有研究表明蛋的颜色越鲜艳,幼鸟越受到父母的青睐,喂食也会多。 美洲知更鸟孵化期约为12-14天,幼鸟在巢内会居住12-15天后离巢,在此期间,成鸟觅食饲喂幼鸟(主要是虫类,后期辅以水果),并带走巢中的包括幼鸟白色粪便在内的废弃物质。即使学会飞翔后,幼鸟仍然会跟随成鸟约一个月左右,成鸟仍然需要喂养幼鸟。 通过鸟足带,研究者推算幼鸟只有20% 可以活过第一年。野外的美洲知更鸟平均寿命只有1.7年,但人工喂养的美洲知更鸟则有存活14年的记录。

美洲知更鸟的鸟蛋
幼鸟

美洲知更鸟是北美食物链底层的鸟类。 松鼠、蛇和其他一些鸟类诸如美洲乌鸦, 渡鸦, 蓝松鸦(blue jay)等会猎食鸟蛋和幼鸟。 而成年北美知更鸟的天敌主要是各种大小的鹰属、隼属猛禽、猫和大型蛇类(尤其是食鼠蛇),据统计总共有28种猛禽会以北美知更鸟为食。 因此如果想更好的观查美洲知更鸟就需要预防这些动物。 例如Blue jay 在食物短缺期间会偷食鸟蛋,可以通过离知更鸟窝很远的地方放置花生等方式提供食物(blue jay的主食是坚果)以避免其产生冲突。 同时养狗的家庭一般不会有松鼠和猫接近。 从鸟巢掉落的幼鸟则可以放置在屋檐下的敞口纸箱等不易被猛禽接近但可以被成鸟接近的区域内。

美洲知更鸟的天敌之一 blue jay, 用石头砸碎蛋后食用。 但仅限于食物不足情况下
发表在 Uncategorized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