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原则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应用 (准备投稿,大家请勿转载)

 

 

引言:

 

虽然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运用是在20世纪九十年代, 互联网语言从单纯的俚语升级为一个被学术界承认的语言学分支则是在近10年之后的21世纪之初。2000年, Naomi S. Baron 教授在他的Alphabet to Email: How Written English Evolved and Where It’s Heading(字母到电子邮件:英语写作如何转化以及发展方向)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英语由于互联网的作用在发生转换的见解。2001年,英国教授David Crystal 提出了网络语言学这一概念,并正式在学术上将网络语言学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学分支进行研究和分析。而对于中文网络语言学来说,由于中文自身的特殊性,中国特殊的国情,教育素质和网络流行方式与西方的不同,中文网络语言所基于的系统和表现形式与David Crystal 书中所描述时期的系统有很大不同。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语言经济性原则在中文网络语言学中的运用,以及对比中文和英语两种不同网络语言中经济性原则的特殊表现方式。

 

第一部分:网络语言学的定义及其特点

 

David Crystal 教授在他的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语言与互联网)一书中,对互联网语言进行了定义。总的来说,互联网语言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以及与其相关的交流媒体的、大多以文字输入为主的语言方式和方法。基于这个定义,他将当时的网络语言划分为六个大类: 电子邮件 (Email), 网络群聊 (Chat groups), 虚拟世界 (Virtual Worlds), 网页(WWW), 即时聊天工具 (Instant messaging) 以及博客写作(Blogging)。由于每个种类的受众范围和即时性需求等特性不同,这些种类间表现出网络语言的特性也非常不同。但总的说来,网络语言表现出了以下三个特点:

1。相对传统联系方式的即时性。 网络语言输入方式简单,从输入端到接受端的过程极度简化,加上没有编辑制作消耗时间,因此网络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高于传统媒体,如书信等。

2。大部分网络语言基于文字输入,但是输入内容相对于传统书面语来说是比较口语化的。 因此网络语言兼具书面语和口语体的双重特征,可以被认作一种不靠语音的口语。

3。由于大部分的网络语言使用者缺乏专业打字训练,其打字速度远慢于口语。 但是基于第一条即时性的要求,接受端对信息量的需求却近似口语要求。所以传统语言形式无法满足网络交流需要。因此,网络语言从其诞生之初就表现出了非常强烈的语言经济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采取语码混合,谐音,字母简写等简约构词方式,一方面采用省略句,断句,借用其他语言语法来简化句式结构等简约句式方式。

虽然中文网络语言与英语网络语言有多方面的不同,但是在这三个方面是完全一样的。而这些也是网络语言的基础特性所在。

 

 

第二部分:中文网络语言系统和其平台产生的特殊性

 

正如上文所述, 中文网络语言与英文网络语言相比有很多特殊性。 具体来说,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中文自身的特殊性

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中文相比拉丁系文字具有表意性强的特点。因此中文在表意方面的用法比作为拼写语言的英文多很多。而这也导致了作为中文输入法的拼音,也与日常的英文输入有很大不同。 

2.中国特殊的国情

中国网民基数庞大,到2009年已经超过美国全国人口。同时方言繁多,而很多方言之间交流起来很有困难。这为一种可以被普遍理解又有地方特性的共同语言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中文网络语言最后选择了地方官话作为表现形式也是这一需求的结果。

3.教育素质

中国近年来推行的英语教育以及社会上对日语、韩语等语种的流行导致外来语种对中文网络语言的影响远大于其他语言对英语网络语言影响。

4.网络流行方式

西方人网络联系多采用Facebook等个人主页方式或者与互联网有关的短信联系,相比之下中国网民在QQ等即时聊天工具的使用上远超西方人,而且西方的手机短信语言和网络即时聊天语言很类似,而在中国由于汉字输入法限制,手机短信语言和网络即时聊天语言有一定不同。

 

由于以上几个特点,中文网络语言的分类相比David Crystal 书中所描述的西方网络语言相比有了很多不同,具体分析的话,原因如下:

 

1。互联网进入中国较世界其他地区晚. 当其进入中国的时候,视觉技术也相对成熟。 而基于英语的,靠纯文字发展出的虚拟世界(Virtual Worlds,例如MUD)被视觉效果更加华丽的互联网游戏/网游所取代而不曾进入中国。在中国,网络聊天工具是在网络游戏之前出现,导致中国网络游戏玩家语言方式与即时聊天合流。所以David Crystal 书中所陈述的虚拟世界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影响在中国不曾出现。

 

2。由于中国的网络邮箱和即时聊天工具是同步发展起来的,电子邮件(Email) 在中国更多时候被定为网络语言中最正式的部分。供商业和正式用途使用,而私人信息则更经常通过即时聊天工具传达。这与英美人士往往具有两个邮箱,一个官方、一个私人的习惯完全不同。

 

3。个人博客(Blogging: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近十年的发展中,博客成为个人写作及发表越来越重要的途径,所以在这类平台上网络语言的特点也越来越被传统的书面语写作所取代。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博客已经不再是网络语言的承载平台。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互联网是与腾迅QQ这一网络即时聊天工具同步发展的,随着网络即时聊天功能的完善, David Crystal 所定义的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网络群聊被迅速分化为网络论坛(BBS)和QQ这一新的即时群聊方式(特点是在群聊和单人聊天中迅速切换)。它们与单人对单人的网络即时聊天,以及网页互联网语言一起构成了当今中国的网络语言的主要产生地和载体,并对当今中国现代口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三部分:语言经济学原则定义以及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运用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Laurence Horn的观点,人们在交际的时候总是趋向于选择最能满足言者完整表达又能满足听者完全理解所需的最少字符,即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而美国教授George Zipf 在其论文Human Behavior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st Human Effort(人类行为与省力原则) 中也提到了人类言语的创造运用中存在着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驱动原理, 即省力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网络语言,作为语言的一个分支,其构成同样符合语言的省力原则。事实上,在当今“时间就是一切”的信息化社会,信息交流也会变得简约化。在这种情况下, 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而网络交流中, 网民注重的更是信息传递的效率。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 语言构词必然要简约化。因此无论中国网络语言还是西方网络语言在构词上均使用尽可能少的语符,表达尽可能多的含义,以便在交流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打出能传递最大的信息量的词汇。这是语言经济学的明显体现,也是网络语言中往往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会被赋予特定内涵的原因所在。具体到中国网络语言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     谐音词/别字造词。

虽然五笔字型在中国已经推行多年,但是当今绝大多数中国网民仍然将拼音输入法用作为主要的常用输入法。 使用拼音输入法时,若要完成一个文字的输入,需要在输入完整的拼音注音后,再加上选字方能完成整个程序。但是中文与西方拼写文字不同,同音字的情况相当多,经常需要寻找很久才能找到正确的汉字。而网上交流的即时性决定了网民必须用最快捷的方式将自己的思维付诸于文字。他们往往没有耐心或时间来保证打字的准确性,(或有少部份是语文能力不佳,没有选字能力)所以使用同音字代替就成了惟一选择。起初这些词并不是网民有意为之, 而是在使用拼音输入法时, 在首先跳出的生造词中顺势选择的结果。但是当这些词如果酱(过奖)、童鞋(同学)、油菜花(有才华)等在一定规模的人群中使用并被认同的时候,这些谐音词就具有了固定的意义和用法。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是,我们需要将以上这类谐音词与另一类谐音词分开,即有意识篡改意义产生的谐音。在这类篡改中,谐音字不仅表述相同音的意思,更加上了个人倾向与潜在含义,如:肥猪流(非主流)、楼猪(楼主)等都饱含了对特定人群/个人的不满与攻击。 又如囧:发音为jiǒng,原为汉字,意为光明,因为像一个人耷拉眉毛张着嘴,也正好和传统书写中的窘迫的“窘”发音一致。 所以目前在网络语言中被有意识地使用,用来表达窘迫、悲伤、无奈或尴尬。

无论是追求效率的错误选择还是有意识篡改意义产生的谐音,这两者都表现了一个特殊的倾向,即在网络语言中汉字表音的元素比日常用法中大为增加。根据语言学定义,传统汉字是一种更倾向于表意的文字。但是由于网民使用的拼音输入法的首先出现字或者智能拼音中的先发词会取代原意词汇,因此所谓谐音汉字在这种情况下更多是对音而不是意的表示。所以说谐音字的大量使用使得中文网络语言中汉字的表音元素大于表意。而由于语境的限制,这种表音方式在客观上起到了节省时间的作用,从而符合经济学原则。这在其他汉语表达中是从未出现过的。对汉语研究者来说,是一个语言演变中值得注意的方向。

就这一类的发展方向来说, 我个人以为,“别字造词”是网络技术的副产品。随着智能输入法的不断改进, 错误谐音现象以后可能逐渐减少,消失或被其他现象所代替。 但是篡改意义谐音,由于其一定程度上的表意倾向,以及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创造性(creativity,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language),并可以增加语言的趣味,所以必定会继续存在与网络语言之中。

 

二.     语气词及其颜文字的使用

由于网络交际不同于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网络用户并不能通过文字直观展现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此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用户对即时性的感情表达产生了需求。而传统书面语对感情的描写,如“我非常高兴”,是不能满足现代网络对快速准确表达的需求的。 因此网民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试图满足这个需求,其中主要的有两大系列,语气词与颜文字。

语气词的使用是用书面语描述口语的一种方式。由于语气词和网络语言这种利用输写方式来表达口语的语言非常相像,因而被首先考虑。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意义上语气词的使用在日常口语中很常见但正式书面语中却很少出现。但是由于网络语言中的口语性质,网络语言中语气词的使用与口语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语气词不仅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而且还常常在后面出现加强语气的符号。例如,“今天又有人病了哈~~~”。但是语气词往往只能表达说话者的语气,并不能满足表达表情、姿态等更高层次的要求,于是网民开始了自身的创造,也造就了网络象形词乃至颜文字的诞生。

网络象形词源于美国。在网络发展初期,图像显示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网络使用者即尝试使用标点及字母组合出一些简单的面部图案,这种网络象形词此被称为emoticon,即emotion icon。如:∶)笑容、∶-p吐舌头等。由于符合英语的输入方式,emoticon 往往是向左倒的表情。 很快,这种很多用符号、字母和数字组合来构成表情和动作的字符集合体被日本网民重新创作后大量使用并传播到中国,如:o(∩_∩)o(开心)、Orz(四肢着地的拜服)等。这一类的字符集合体虽不能算语言词汇,但却具备了类似语气词一样表达感情的信息功能和交际功能。日本人将这类字符集合体称为颜文字。而中国网民则利用汉字象形这一特点进一步改良了颜文字的使用方式。他们将汉字与传统标点及字母的颜文字进行组合,产生了有中国特色的,表情更加丰富的颜文字使用方式,例如 Orz的中国变体 :囧rz (窘迫的五体投地);槑 (两个呆人在一起,即很傻很天真,原意是梅);臦(两个大臣背背靠,表达某人处事圆滑,左右都是别人奴才)等。这些颜文字遵循用最简单字符来表达最多、最准确意义的网络经济学原则。

就这一类的发展方向来说, 我个人以为,正如上文所述, 无论是象声词还是颜文字都是在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网民对即时性的感情表达这一需求的满足。因此在以文字输入为主的网络语言中,这些现象必然会继续存在。 但是近年来随着网络图像技术的提高,以及网民对于新奇的追求,部分颜文字本身有可能被新的颜文字所替换,或被网络图片输入技术所取代。

 

三.     方言词及其同音字的使用。

随着当今全球化程度的加重,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成长经历差异也越来越小。现如今,如果我们比较一个生长在中国的孩子和一个生长在美国的孩子,我们会发现他们虽然有不同的母语和习俗,但是他们在看的漫画、电影等娱乐成长方式之间并没有区别。随着外语教育计划和出国留学在两国的不断扩展,双方语言的障碍似乎也越来越小。这种共性(Generalization) 在互联网似乎更加明显:一个人,不论性别,种族,国籍,除了自身所拥有的ID以外,每个人在网络上都没有差异。但与此同时,社会和互联网却同时在强调和鼓励个人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立。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方言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使用就成为在保持网络语言经济性前提下满足人们的自我认同的愿望和创造差异的必然选择。由于地方方言在语音、语调和词汇上与普通话有一定的差异,字典里很少有标记这一类词汇的文字(有的方言甚至根本没有相应的文字书写形式)。因此,为了达到方言的发音效果,方言谐音字/词被广泛使用。这里所说的地方方言包括两种:第一种是直接对方言的音调进行谐音转换。例如:街系挖欵喀!(翻译:这是我的脚。)闽南方言。 这种类型的网络语言表达往往存在于地区性论坛或者同乡之间。然而,由于中国各地方言的不可沟通性以及互联网的“自由观看”的特点。这种转换类型在今天的网络语言并不常见。 第二种是对普通话的方言化,即对普通话的词语进行方言的修饰,以达到模仿地方官话的状态。例如:麻烦介绍一下撒(撒,模态词,四川方言)。由于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普通话是作为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出现的,又因为地区差异和方言以及次方言的影响,官话在不同区域往往是普通话与本地方言的混合体。某些地方方言的词汇相比同级普通话的词汇有所省略,可以节省时间,并同时添加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很多来自不同方言区的官话词汇在许多方面成为网络语言中的常用语,并被广泛传播。比较典型的例子如:贼,东北部分地区的方言,意为非常,类似于英语波士顿方言中的“wicked”,如: 贼恶(心)。

此外,这种把普通话方言化的用法中还包括省音这一现象。在日常的口语中,由于语速过快人们有时会将两个字的音连起来发,听上去像一个字。在网络语言中,这种现象会被记录并表现,比如说,"酱紫""这样子"的连读音;而“表”是上海话中“唔要”连读音。由于连读音在保持原意基础上能够进行简化,符合网络经济性原则,因此被广泛使用。

   总的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通信水平的提高以及汉语地方方言在跨区域通信的不可交流性,当今中国地方方言在不断萎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方言代表着说话者自身家乡、背景等自我认同的文化纽带,它可以被不断削弱,但是非常难以消亡,并必将以不同的方式来保持自己的特色。而网络语言作为地方方言的一种新兴载体,必然在地方方言的互动、改善、传播和融合中起到重要作用。方言词汇作为网络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必然会保持下去。

 

四.     数字谐音:

由于键盘设定中敲击数字远较输汉字方便快捷,加上数字本身与汉字也有谐音现象,所以在中文网络语言里一些数字的组合往往由于其谐音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传呼机时代,而现代中文网络语言也延续了这些数字谐音词。例如:886(拜拜了)、7456(气死我了)、94(就是)、657(陆午西,人名),“4”音似“是”,“事”,“世”等。

我个人以为,数字谐音与第一部分提到的谐音/同音字一样,都是网络语言中汉字的表音元素多于表意元素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在这种谐音用法中,正常汉字的准确表意成分被大幅度缩小甚至不见,而更多的追求音的传达。网络的即时性和语境限制使得这种表音输入方式在客观上起到了节省时间的作用,从而符合经济学原则。因此在未来的网络语言中,数字谐音这一表现方式将作为谐音的一个分支进行表达。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文网络语言中有时会参入其他语言因素,如英语和日语,所以数字所代表的谐音成分也肯定有所不同,例如944代表“是”而 4ever4则代表“for”。这两种用法很可能会在同一个段落中出现,因此要注意区分。

 

 

五.     非中文语言在中文网络语言中的引用与转换

由于近年来英语、日语等外语教学在中国广泛展开,中国网络语言中也出现英语、日语等外国语和拼音、数字谐音混用表意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可分为几种特性进行描述:

1. 直接引用非中文语言原词。最常见的是直接将英语网络语言中一些被熟知的单词/短语进行代入,例如:U2YOU TOO。你也是)、ME2ME TOO。我也是)、4everforever),THX (thanks, 谢谢)以及英文的一些简写的直接带入,如WTO (世界贸易组织),NBA (美国篮球联合会),,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以达到简化的目的。

2. 用字母、数字和符号来表现汉语或者非中文语言意思的简化方式。如:+U(加油),3QTHANK YOU,谢谢你)等。

3. 汉字对外语的同音代换/由于外来词的汉字注音产生的谐音。如:酷或裤(cool,引申为有型、时尚);分特 (faint, 晕);卡哇伊(かわいい,可爱);思米达(朝鲜语,已经完成)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音译借词在现代汉语中很普遍,而且很多词已经形成了正式的固定用法。如幽默(Humor),浪漫(Romantic)等。网络语言中的“音译借词”也属于此类,并经过官方批准进入正式词库。 比较有名的例子有“黑客”(Hacker)、“奔腾”(Pentium)、“雅虎”(yahoo)等等。

4. 词缀性质的语法形式转换。由于汉语中对时态的形容往往需要添加多余的时态词,例如表达现在进行时需要添加“正在”(正在哭),因此在网络语言一切从简的情况下,中文网络语言开始与英语的时态表达方式合流,采用词缀的方式进行时态的表达。其中最为常见的是“……ing”,来表示正在进行,如“哭ing、期待ing、抓狂ing、感动ing、杀人ing、幸福ing、无限郁闷ing”。此外还有“看ed”(看过了,过去完成时的表达) 或者名词的复数,如“兄弟s”(兄弟们)。 通过引入时态词缀、复数等方式,中文网络语言在符合经济性原则的同时进行了进一步简化。 而这种句式和构词上的合流变化在汉语表达中也是从未出现过的。对汉语研究者来说,这也是一个语言演变中值得注意的方向。

   我个人以为,非中文语言在中文网络语言中的引用与转换是所有方式中经济性原则最不稳定的一种方式,因为这类词汇的运用中暗含了一个潜在条件,即使用者是否对正在使用的非汉语语言有确实的了解和应用。由于网络语言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化,我们不能忽视某些人在引用非中文语言到中文网络语言中时并不是为了简化而是为了彰显个性这一元素的存在。而这一元素的存在必然导致非中文语言在中文网络语言中的引用与转换在表现经济性原则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因为受众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区分输入方的输入目的)。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来自英语的分特(faint, 晕)和来自日语的卡哇伊(かわいい,可爱)。 不用经过特别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两个词无论是原语言输入长度还是汉语转化后长度均超过了中文同意词原词。因此出现了对经济性原则的逆向使用。 但是如果将“在引用非中文语言到中文网络语言中时并不是为了简化而是为了彰显个性”这一元素进行考虑,就可以进行合理解释。事实上,这种由于彰显个性而临时出现对经济性原则的逆向使用的单词,在热度消退后,往往会回归经济学原则。分特(faint, 晕)的另一种最简用法 “ft” 已经开始被熟知并广泛运用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因此,由于中文自身文法和表意的限制性,非中文语言在中文网络语言中的引用与转换在很长时间内将仍是中文网络语言的组成部分。

 

 

六.     拼音缩写

由于汉语拼音的普遍推广,在特定词汇中取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形成特定缩写也成为了网络语言的一个明显特点。例如: BB 宝贝,DD 弟弟,JJ 姐姐,PPMM 漂亮妹妹,PMP 拍马屁,BT 变态,TMD 他妈的, TNND他奶奶的。由于拼音缩写的方法十分简单,用这种方法可根据汉语拼音将任何一个汉语词语字母化。所以随着网民认同度的增加,这些词迅速地流行起来。但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汉语的音节数量相对拉丁拼写语言较少,而在网上的字母又不能标示音调,对于不是特别常用的词来说,不容易把握其中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拼音缩写和英语的短语缩写(abbreviation)并不完全相同。英语的缩写读法处在转化的过程中,所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状态:1.读本身的读音,如BTW, by the way. 2.进行转化过程中可以双读,如 ASAP可以读成 as soon as possible 也可以读成 a-sap. 3.完全转化为一个新词,原本的指代反而不会再说,如 AWOL,发音 a-wall, 原意 away without leave. 相比之下,中文网络语言则表现出强烈的第一状态,即虽然缩写,但阅读仍然只读原音,甚至读字母的英语形式,而不是汉语拼音的本身发音。这点和英语中的缩写发音有很大差距,值得研究者注意。总体来说,拼音缩写作为特定环境下的最简方式,将在中文网络语言中长期存在。

 

七.     合词(Blends)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合词作为最古老的构词方式之一,在很多方面对语言经济性进行着诠释。 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中文的经济 (经世济民); 特务(特别任务)和英文的brunch (breakfast + lunch), urinalysis (urine + analysis)。而在中文网络语言中,合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最典型的是将原本的词汇进行新的词意迁移。或者正义反用或者反之。 最典型的如“天才”=“天生蠢才”,“可爱”=“可怜没人爱”,“早恋”= “早晨锻炼”,“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等。这些用法往往是追求新奇的同时简化了原本的输入量。 但是由于和自身原带意义经常有冲突,所以非常依赖语境的支持和对类似词汇的熟悉。此外,由于这些合词往往是一时之作,在没有特定环境支持下,消亡速度也会比较快。但就合词本身这一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的现象来说,它将会在网络语言中继续存在。

 

八。 派生词

 

汉语的语素多是单音节词,通常由有意义的汉字作为语标(Iogography),不可向下拆分。而在中文网络语言中,网民往往从别的词语中把某些语素()抽取出来,并根据这个语素来创造各种新词以对一些较长的定义进行简化命名。 例如,原本由音译借词转换来的黑客一词,网民将其中的“客”抽出作为自由语索,产生了以“×客”的构词方式,来定义其他类型的特殊人群。最典型的如“红客”(充满爱国红心的黑客),“闪客”(使用Flash做视频的人群)等等。通过重新命名和定位,这种新的派生词往往成为原复杂定义的代替词。经过选择和淘汰后正式成为网络词汇乃至正式词汇的一部分。

 

结论:

 

中文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流行,与其传播方式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密不可分,也就是说,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千姿百态(如谐音词,非中文语言在中文网络语言中的引用与转换,拼音缩写,合词,派生词等),其原理都在基本遵循语言经济性原则。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语言经济性中的“经济”和“省力”本身不是交际目的,而只是交际手段而已。所谓的“经济”、省力”,只是针对取得的效果而言,付出的相对代价比较小而已。一方面,说话人需要传递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他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脑力与体力方面的支出。“取得效果”才是交际的真正目的,因此,“省力原则”的核心思想是:人们在争取某种效果的时候,往往会采取相对经济、相对省力的途径,而不是绝对经济或绝对省力。当需要达到特定目的(如彰显个性),而这一目的又没有超过自身对经济性承受力的时候,人们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语言经济性原则以达到自身的目的。第五部分的中所讨论的逆向经济性原则就是这个原理的事实反映。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虽然有以上逆向经济性原则的存在,整个网络语言发展仍在按最短时间的最高信息量为核心目的,即使逆向经济原则也不能在整体上过于影响这个核心目的的达成。

 

因此我个人以为,中文网络语言不过是以全新解析的方式遵循语言经济学原则的语言形式的再发展。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一切语言产生、发展的过程别无二样,甚至以更加清晰明了的方式展现了语言经济学的语言网络效应及其省力原则和经济性原则。这对语言学者具有非常强的的现实研究意义。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1 Responses to 经济性原则在中国网络语言中的应用 (准备投稿,大家请勿转载)

  1. Alice说道:

    毕业论文?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