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愤青的分类ZT

愤青,是个在网络中,纸媒上经常被提到的群体,他们通常比较激进,而且是最挨骂的一群人(被别人骂,也被自己骂)

除了愤青之外,还有一个社会群体,他们被称作“既得利益者”,顾名思义,他们是现行体制的受益者,并且对社会有着巨大的显性、隐性影响力。

之所以本文把这两个看似不相及的群体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他们在民间政治意识日益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有趣的是,在愤青与既得利益者群体中,也有着更加细致的分类,而这些“分类”有时却可表明,被冠以“愤青”或者“既得利益者集团”帽子的人们,其实存在着巨大的内部差异。

一、     关于愤青

先明确一下我对“愤青”的定义:他们是一群具有(至少是最初具有)强烈爱国意识,但却缺乏相应理论知识水平的激进爱国者。

我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定义,将民运主义者、颠覆主义者、以及现在网上流行的“网特”等名词从愤青群体中,首先剥离出去。

【1-1】愤青的划分

其实愤青也分左右的,这也是愤青之间常常出现对攻的原因之一。

偏左的愤青们在日本、台海等对外问题上投入了较大的兴趣和精力,思想、言辞所指,动辄以武力相威胁,并且一再表明牺牲自己的决心。他们是一群朴素的民族主义者,并且缺乏耐心和宏观看法。

偏右的愤青们,常常对于腐败、改革等国内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他们对各种腐败案件、体制弊端深恶痛绝,支持通过更加激烈的社会变革(或改革)来尽快实现某一社会目标。之所以说他们“偏右”,是因为他们在对社会不公的谴责中,常常走上反政府的倾向,习惯将某一体制问题大而化之,进而推演为整个执政体系的无能或不合法。

偏左或偏右的愤青门都是可爱的,他们衷心地希望伟大祖国的内忧外患一夜之间消于无形。然而愤青们的争吵也经常因此展开。无论哪一种愤青,对“文革”这个话题都异常有兴趣,在愤青中,也存在着所谓的“拥毛派”和“反毛派”,通过对毛泽东的反对与否来简单地划分对文革的评价。

他们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却常常失去争论的目的:为什么要争论文革的评价。
而恰恰在对文革的争论中,体现出了愤青们缺乏理智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弊端: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当评价的标准不一致的时候,对统一事物的评价结果就会出现差异。他们常常忘记、或者混淆这一原理,因此我们便经常看到类似下面的“愤青式争论”:
甲说:文革害死了很多社会精英,文革是毛泽东发动的,所以毛泽东有罪,所以毛泽东不配为毛泽东
乙说:毛泽东使得中国独立、发展,文革是一个错误,所以毛泽东依然是毛泽东。

在关于毛泽东的争论中,如果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则结果就会像上面那样完全不同。愤青们却常常乐此不疲。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愤青”,他们是被迫成为“愤青”的,说直接点,他们的“愤青”头衔是别人给与的。这些人的基本肖像通常是这样的:爱国,民族主义,尽量避免自己有激烈的“左右”倾向,具备一定理论知识,支持现政府,对体制弊端也有清醒认识,参加讨论的意识强烈。

于是,当这些“冒牌愤青”们看到左派的愤青叫嚣立即攻打台湾时,就会出来说,你没搞清楚状况,因为#¥%…&&*的原因,不能马上动武。而当右倾的愤青们出来说,现在的腐败太严重了,政府简直就是满清政府,他们又会出来说,不是这样的,因为¥%•#&…的原因,所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改革要步步为营不能稍有偏差就否定全部。

之所以这些人会被别人“冠以”愤青之名,是因为他们的言论常常会触及“愤青”群体以外一些人群的神经,比如既得利益者(后面会提到)、反政府者或者一般网民(他们对愤青的界线通常很模糊)等等。

也就是说,这些被称作“愤青”的“冒牌愤青”们,基本属于中间派,他们既看不惯激进,也反对消极解读。因此,他们可以说是“愤青”内部吵架的原动力。

将愤青分成“左中右”三派后,我们发现,如果没有本节开头给出的愤青定义,这样的划分是不全面且缺乏依据的。

【1-2】愤青的建设性意义
我反对将愤青解读为“破坏者”。

愤青们在网上是各种言论的鼓吹者和反对者,在网络言论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否得法,他们毕竟像蜜蜂一样充当了媒介。

很多网络事件都少不了愤青们的参与,高铁的签名、日本使馆抗议、登岛、宝马案……这些事件的发起者们并不一定是就是“愤青”,然而缺乏了愤青们的发酵作用,这些事件将很难产生预期的影响。

对于刚刚兴起的“网络民族主义”而言,愤青们站在最前面,他们催生了网络上的种种良莠不齐的现象,也令当局感受到了民意的强大。只要对愤青现象善加引导,那么愤青将成为大众监督的一种主要力量,并且,在一个可预见的较长周期内,会逐渐趋于理性。

愤青是“沉默的大多数”中,最早发出声音的一群人,其产生本身就映射了国内民主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进步。

二、     既得利益者

既得利益者群体的成分相对愤青而言更加复杂且难以界定,下面几节将就几个明显的分类分别划界并简评。

【2-1】因共产党执政而命运得以彻底转变的受益者

这类人可以说是现政府和现行体制的最坚定拥护者。他们一般出身社会底层,解放后参加工作,依靠自己的辛勤努力(读书、当工人)和“良好出身”,慢慢进入社会中上层,文革中没有或很少受到冲击。他们是国家的建设者。

这些人是现体制中,最实惠的受益者,他们从体制中获得的,几乎只有利益,偶尔出现不公,对这些人而言是可以忍受的。在这种既得利益之下,这一人群对执政党和执政体的拥护是坚定的,任何反对现政府以及执政党的言论均为他们所反对。

同时,由于现政府带给他们的太多,因此对于现政府体系内部的问题,即使他们心知肚明,也采取一种主观的回避态度,坚持认为眼前的任何问题都是“极少数”(比如腐败等)。这是这类人通常采取的消极维护现体制的做法。但他们决不反对改革。

【2-2】“老革命”

他们解放前参加工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由于各自背景不同,他们在文革中的经历也许差异较大。但是无论怎样,他们对现政府和执政党的拥护是坚定不移的,这一点与第1小节中提到的群体基本一致。

然而,这部分人却对体制弊端以及由体制弊端所产生的问题非常敏感,他们对那些“不那么社会主义化”的改革颇有微词(尤其是当改革出现问题时)。在对毛泽东的评价方面,尽管不尽相同,但是极少有人持总体否定态度。

【2-3】中年的“精英阶层”

这一群体包括的范围比较广,只要小有成就,无论做官、经商、或者是其他行业,他们都基本上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并且,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体制带来的种种条件,实现了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

这是比较理智的一群人,他们深喑体制弊端,也深深体会到体制的好处,因此这部分人中,不乏改革的坚定推动者,而他们对于目前的改革,影响力也是最大的。他们既是国家政治的策划者也是执行者,更扮演了探索者的角色。

这些人的政见很难概括,然而无论怎样,他们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并且起着积极的作用

【2-4】体制弊端的受益者(灰色阶层)

他们的身份组成与上面提到的差不多,然而他们却是灰色的一群人,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中,占有决定性比重的部分都来源于现体制的不完善或者弊端。比如腐败者、奸商、污染严重企业的管理人员等等。

有趣的是,这些人对于现体制的维护,其坚定程度并不比第一类人差,他们起到的作用,不比第三类人小。只是,这种对体制的维护,并非善意,他们维护的是体制的弊端不被变革,或者竭力通过体制变革创造出新的弊端供其利用。

这一类人,是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他们手中握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权力不可谓不小,改革的成本主要是针对这群人而支付的。并且,“改革就一定会损害既得利益者”这句话中的“既得利益者”,也主要是指的这样一群人。

不要小看他们,只有当他们的既得利益受到保护或者较小侵犯时,改革才能顺利地进行,全社会正在与他们搏弈。

【2-5】寻求生活改变的年轻人

这些人是社会的新生力量,对第四类人最大的反对力量就来自他们。尽管其中不乏“愤青”,但他们却是第三类人的储备力量。他们是社会变革的拥护者,但不是决策者,因此,民间政治情绪主要就来自这些人,通过民间的力量上溯到决策层,希望变革的发展符合他们的未来利益,是民间参政意识觉醒的主要力量之一。

【2-6】无既得利益者

包括弱势群体、小康生活水平线以下的农民等。他们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因为,从现行体制中,他们得到的利益最少,他们更加渴望变革,但是社会的变革不是救济,因此通常变革带来的好处分到他们手中并不多。

还有一类,就是类似民运之类的那一群,他们由于种种原因,要求彻底打破现体制,其中也有原来的精英,这些人尽管成分复杂,但应属于“无既得利益”的那一群。

【2-7】“沉默的大多数”

这群人包括上面几乎所以分类,他们是体制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弊端的默默忍受者。我也不知怎么评论的。

三、     结语

敲了这么多字,我无非是想把“愤青”和“既得利益者”这两个群体从整个“民意”中提出来。文中提到的那些被分了类的人群,是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群体,在策划、决策、推动、执行、反对、破坏或(建设性)批评这些行为中,他们各自穿插,其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本阶层的实际利益。从这方面,并不存在“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

只是,当我们试图把政治生活中活跃的人群分类看待的时候,对于充斥各种媒体的种种言论和思潮,会有另一种解读。或许是对号入座,或许是换位思考。毕竟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想要改变这个社会,就必须先了解这个社会。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1 Responses to 关于愤青的分类ZT

  1. Unknown说道:

    我是中间派..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