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公有制

本文为12月政论的最后一篇,在此之前我谈了中国的民主问题,改革的去向问题,腐败现象的由来,民主集中制度的可行性,今天我来说说自己对最关键问题的看法,公有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其根本在于公有制,即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公民拥有运作权,但是不拥有生产资料。 国家在必需的时候有权利全权调动生产资料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以国营企业为主的公有制经济载体是这个的根本。
 
随着改革开放和对一些经济区域经营权的放开,近几年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形成了一股贬低、诋毁国有企业的风潮,大有墙倒众人推之势。一些学者散布国企“冰棍效应”(即自然融化,赶快卖掉或送出去),“国有企业的财务利润基本上是围绕着零而波动”,“唯一的方式是寄托于企业的民营改制 ”(即“私有化”) ,建议实施“尽快消灭国有制”的战略等等,不一而足。
 
这股风吹偏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改革思路,刮乱了企业运行和发展的正常秩序,传染了企业管理者化公为私的瘾癖,助长了一些官员“权钱交易”的贪欲,冷冻了广大职工主人翁的地位和权益,造成了一些人短期暴富的良机。一言以蔽之,似乎公有制特别是国有企业已经毫无效率、毫无希望,只有被私有经济所取代了。
 
但是,公有经济、国有企业果真是这样一团漆黑吗? 我个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我们假设这是一场题目为“公有制经济不可被私有经济所取代”的辩论赛的话,作为正方的我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先看看反方的观点:
1。公有制载体工作效率低下,缺乏竞争。
通常人们爱用前29年即所谓计划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机制和业绩作为佐证,说明它是低效的。这并不全面。事实上,就在那一时期国有企业对生产力也是具有既相适应又不适应的两重性。早在1957年毛主席就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就是指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能够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种情况。” 
 
平心而论,我国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就是在前29年依靠国有企业建立起来的,当时的主要工业产品从几乎为零到几十倍的增长,而国有企业的销售利润率更是达到14%(当时包括税收),这种成就,在世界上也属于高效率的。当然,由于体制僵化,政企不分,它也有不适应的一面,尤其在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弊端渐显,出现过几次低谷。然而,经过不断的改革,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逐步优化企业,实现政企分开的一套经验。 一大批企业已经开始释放巨大的活力。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提供的数据是: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2004年末比1997年增长71.9%,达到10.16万亿元;实现利润增长11.4倍,达到5312亿元。就是说资产每年递增7.5%,利润每年增长43.3%,效益增幅等于资产增幅近6倍。国有经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率仍然达50%左右。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销售收入仍占优势比重,在军工、石油、电力、民航、电信等行业占90%以上,在铁路、煤炭等行业占80%以上。 另据财政部日前完成的财务会计决算统计,2004年全国13.6万户国有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实现利润总额7368.8亿元,比上年增长54.5%,高于整个工业利润增长总水平。在对国家财政贡献方面,国有企业实际上交税金总额10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为税收总额的近50%,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38.3%。国有企业平均净资产利润率为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综合起来看,所谓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围绕零波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一个简单的事例,我国为什么能够在后27年保持着9.4%的年均速度增长,没有出现大的波折?如果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效宏观调控是软件,那么强大的国有经济则是最重要的硬件。没有硬件,任何软件就没有发挥作用的依托。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一方面在改革中实现自我完善,一方面又承担着整个国家改革的主要成本。在国家税收中国企的贡献占2/3以上,保证了对各项改革和社会稳定的成本支出;它在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中占70%以上,直到2004年还占57.5%,在扩大内需中起了支柱作用;对平抑物价,它是一个重要的稳定盘,在27年中出现过三次大的物价波动和一次国际金融风波的冲击,但都能有效地控制住了,其中国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支柱和经济后盾;27年中关系国计民生的主要产品,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石油、电力、大型船舶、军工、铁路运输、国际航运、民航、邮政电讯等等产品和服务,主要是国有企业保证了稳定的供给;在大型工程建设中,特别是三峡枢纽工程、小浪底枢纽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青藏铁路工程、核电工程、大型火电工程和输电工程、航天工程等,主要依靠的还是国有企业的力量,地方建设的许多项目往往由国有企业分摊1/3(除纳税外);在科技创新中,许多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和攻关技术,包括已占出口产品60%的机电产品,大量地是国有企业创造的;现在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最主要的也是靠国有企业的贡献。

2。公有制无法消化过剩劳动力,国营企业内部分配不公。
 
这里人们很容易混淆消化劳动力和保证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质量的概念。2003年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为14577元,高于私营企业职工的45-50%;从1978年到2003年25年中年均提高13.2%,扣除物价因素,每年平均7%以上,而私营企业从1990年以来职工工资年均增长5%,扣除物价因素仅增长1%上下。过去国有企业安置城镇就业的比例高达70%,到2003年仍然占42.8%,高出它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 。相比之下,倒是私营和外资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想方设法压低职工的工资和降低劳保、安全条件,主要雇佣大批廉价农村劳动力(所谓的血汗工厂就在此),还经常拖欠工资,有的企业连起码的安全、劳保设施都没有(矿难2/3以上发生在私矿),有的剩余价值率达到200%;收购国企转制后大量职工生活无着落。人们关注的收入分配不公,主要表现为私营企业与弱势群体的收入差距,平均相差25倍以上,高者达几千倍;而运转良好的国有企业中则要说是相对公平的。
3。公有制以及国营企业不适应市场经济,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于这点我坚决驳斥,从宏观经济和社会学来看,由于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克服了个别企业内部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奠定了企业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统一的基础。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中纯资本企业单纯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牺牲社会和职工的利益的主要矛盾。它能够适应市场的同时更好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的要求,把“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在微观层次上寻找耦合。所以,它是整个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微观基础。以支持国家财力的税收为例,国有企业一直占大头,过去占70%左右,这几年由于其经济总量的份额下降,其税收比例虽有下降,但2004年仍达到100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占当年税收的近50%,占整个财政收入的38%。其税负要比私营企业高出4-10倍;而大量私营企业提高效益的手段之一则是偷逃税款,估计十多年来全国达10000亿以上。可见,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施以工补农,支持西部大开发,主要依靠的也是国有企业。国家能实现物价的基本稳定,除了靠国有银行之外,还要靠国有企业支持。在维持市场秩序方面,国企起着表率作用,信誉度最高;而一些私营企业则千方百计损害消费者利益,制造假冒伪劣产品、肆意偷工减料、短斤少两,特别是药品、食品已经成为一大公害,每年造成浪费和危害近万亿元。没有国有经济这一大稳定盘,全面协调发展则是不可能的。国有企业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一主体”。
 
除此之外,由于公有经济遵纪守法、注重社会效益和提高职工素质,集约化程度高,他们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净化在各类成分的企业中也是最好的,其发展趋势更符合社会主义中的节约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化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象宝钢的降低物耗能耗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鞍钢工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济钢、包钢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作出表率,华能集团创造了超临界发电技术,大大降低能耗和污染。资本家的节约则是以对社会的浪费和增加工人人身支出为前提,而国有企业从根本上克服了这个弊端,同私企相比,它们更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煤炭的回采率为例,国企煤矿要比私企煤矿高出1-2倍。目前一些私企肆意损害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煤矿、铁矿、金矿、钼矿、钨矿等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其价值约占GDP的3%以上。可见,国有企业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再从规模和效益看,我国的国有企业宗旨明确、规模巨大、人员素质较高、技术设备较国内同级企业更为先进、企业纵横联系广泛、对外协作相对和谐,最适合于集中度高的集约经营和科技创新。目前,国企登记国家专利最多(约占国内企业的80%),一般都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R&D的投入较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70%左右出产于它们之手。在科技创新中,许多科技含量高的拳头产品和攻关技术,包括已占出口产品60%的机电产品,大量地是国有企业创造的。国有企业是实施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是自主创新的骨干力量,是体现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最佳结合的载体,它创造的国家品牌最多,有许多项目已占居世界领先地位,这是其他成分的企业所不可比拟的。
 
还有很多人举例说国有企业如何亏损,国家如何需要补贴等等,其实,作为同时承担自身和国家兴亡的国企本身就比私营外资企业多了很多束缚,这场较量本来就是不公平的, 而且对于增强综合国力的贡献来看,很多国有企业是我国战略性物资的主要提供者,特别是有关国防建设和航天事业的产品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供给的。我们经常说没有强大的工业,便没有强大国防,没有实力,就没有我们的国际地位,实际上依托的就是我国工业生产水平啊。
 
当然,我们不是说非公有经济完全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出发,私营企业对整个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尤其在就业方面相当显著(近50%),涌现了一大批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由于其机制灵活,在不少方面显现了高效益。但它们不能充当主力军,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缺陷。我们在充分肯定私营企业的作用和优点的同时,指出它的负面效应,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私营经济的历史作用。对国有企业既不能一味护短,也不能全盘否定。对私营企业和“向私营企业改制”也是如此,不能总是拍手叫好、隐恶扬善,而不能实事求是地全面分析。比如有人说:国有企业(或公有制)容易产生腐败,其中包括有的经营者从事“体外循环”,如果深入分析,主要出于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并不是先天的不治之症。而私有企业呢?则最爱利用腐蚀手段,运用各种方式收买官员,进行钱权交易(特别是管理层收购),或许这也不能全视为先天的不治之症,发达国家就已经有一套治理它的相对完备的法律。我们认识这些矛盾,是为了解决矛盾,使之不断优化(包括小型企业对管理层收购的规范化、透明化)。对于国企和私企,都不可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把脏水带孩子一股脑全泼出去,所谓“尽快消灭国有制”就是从根本上消灭社会主义经济,使得我国连维持独立的力量也没有了。这是极端有害的,也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上面我们论述国有企业更适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从总体上讲的,并非说它现在已经尽善尽美。从现时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制约国企发挥质量优势的主要有两条:外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难点很多(包括企业负担重、环境差、行政干预过多、职能部门违法乱纪等,特别是“权钱交易”的腐败毒瘤危害);内部科学管理与配套改革需要下硬功夫。从理论上说,管理具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重性,强化管理必须与改革相耦合。从大量的事实看,切实落实“管理科学”,乃是带动配套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治本之策。每个企业都应当从实际出发实现管理创新,推动配套改革。我国的国有企业情况千差万别,从事业务、市场行情、组织基础、经济实力、技术水平、人员数量与素质、所处环境、资源禀赋、管理经验等等各有其特殊性,不可推行一种模式;尽管可以借鉴国外的管理理论,但因其情况不同,也不能照搬洋教条。这就需要针对本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抓住要害,对症下药。

当然国有企业实现科学管理最关键的又是靠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这就要改革、优化干部制度,选准、用好、激励、保护优秀企业家。国有企业的一把手起着关键作用,往往是一个优秀企业家可以救活一个企业,赋它无限生机。相反,一个坏的领导者则可以断送一个好的企业,有的企业毁就毁在一批败家子手里,但往往他们上有保护伞,下面有小团团,内外勾结,“体外循环”,那就不可能搞好企业的管理。这里涉及我们的用人机制,依我看,它是比产权改革更加深层的经济关系,属于生产资料与人结合的最关键层次,是公有资产人格化机制的核心。

对于国有资产要有专人负责,就是实现资本人格化。(职业经理人制度)。从理论上说,既然私人资本可以实现人格化,公有资本当然也可以实现人格化。所不同的是前者资产归自己,后者资产不归自己,却能认真负责地经营,实际上西方股份制中的独立董事和经营者多数也实现了人格化。对于公有经济的经营管理者来说,最基本的是三条:一要有高度负责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二要与个人利益相联系(如经营管理者合理的薪酬制度);三要有合理的治理结构和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这应当成为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机制,深化改革应当把这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而不是以“恒产”换“恒心”。
在这里,我们并不否定产权改革,而正确理解它的内涵。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就是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包括实施符合产业链要求的资产重组,做强做大。而在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支配权等归属清晰之后有专人负责,在运行、流转中资产不能流失。但这仅是国企改革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更不是私有化。为此要明确两个不等式:国企改革≠产权改革≠私有化。实现股权多元化,建立股份制,是产权改革的一部分,但也不是增强国企活力的唯一模式。
 
可以设想,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穷国,在27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高速发展中,假如没有强大的国有经济支撑,那我们将是什么样子?比一比世界上许多国家吧,那些受新自由主义误导的国家是什么样子?转轨后的俄罗斯十几年的历史厄运,超过了苏德战争的损失;拉美的不少国家历经大动荡、大挫折;印度也经过了多年的徘徊;就连东南亚发展较快的国家还无法抵挡金融风暴的冲击。再讲得远一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苏联如果没有强大的国有经济支撑(虽然体制上有弊端),它能够击败希特勒的1000万军队吗?我们不妨用这些事实反思一下,就可以看出国有经济的强大支柱作用。放弃了国有经济,就等于放弃了我国的基本优势。如果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巨大的杠杆,国有企业则是一个最有力的支点;如果说中国整个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速行驶的列车,国有经济则是提供强大动力的发动机和维系动态平衡的稳定盘。我们是一个大国,情况十分复杂,面对自身经济尚不发达又要体制转轨的国情,面对国外敌对势力虎视眈眈而又需要援助一些国家的局势,没有国有经济这支顶梁柱,我们怎么能在改革开放中高速发展呢?恐怕连独立地位也难保住。苏东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垮掉容易,再恢复就太艰难了。因此,我认为,中国要富强必将国企为后盾,中国要振兴,一定要坚持公有制。这是我们唯一的出路,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2 Responses to 坚持公有制

  1. 寶貝兒说道:

    嘿,我很同意你的观点,公有制,我们确实不能放弃。但是在现实情况下,很多人被外来经济冲昏了头脑,任为外来的都是好的,从而忽略了历史和中国自身的环境。我个人任为当前主要的矛盾来自于高速发展的经济与不相协调的人自身的素质的矛盾。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愈来愈多,而且涉及面也越来越广。这个现象可以从我们国家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化转变过程中,国有资产的流失是令人吃惊的,从来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出来,也从来没有人提出来。因为这是个涉及面广,涉及社会层次广的问题,可以说是私人利益大于了国家利益的表现。怎么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坚持公有制,这是个大问题,要靠全民的努力。 可是看看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确实令人很担忧。希望你的文章发表到一些大的网站,利用他们的影响让更多的人读到你的文章,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2. Angeline说道:

    好长的一篇文章啊,呵呵。 祝你新年快乐!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