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病了

突然发烧,结果今天忙着治病,原来的party也取消了。 忙碌中。。。。
 
ZT 简论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 (三)
 
第八条:在攻城问题上,一切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一切敌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备、而环境又许可加以夺取的据点和城市,相机夺取之。一切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然后夺取之。   这一条的基本点是区别攻城的各种情况,据以确定积极夺取或待条件成熟时夺取。   (一)攻城时机:   对于敌占城市,根据时间、条件和不同情况应采取分别对待的方针,即先坚决夺取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及城市。这样可以不断削弱敌人,提高我军攻坚经验。   从1947年冬起,我军即开始了相机夺取敌人有中等程度守备的据点及城市。要夺取中等城市必须具备条件,这些条件就是:敌人处于解放区的包围中完全孤立,如运城、临汾、洛阳、四平;或者敌人守备兵力薄弱,如石家庄;或者敌人没有机动兵力,增援可能性小,如襄阳、樊城;或者敌人援兵较远不易来援,或者即使有增援顾虑,我亦有力量打援,如洛阳。失之过早则攻不下来,反而损伤自己,但也不能放弃有利机会而不打,这要看具体情况来决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去夺取之,如石家庄的解放,当我军在清风店歼灭了国军在河北的主力第3军之后,石家庄即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我军充分准备下仅以六天时间全歼守敌二万二千余人。   (二)攻城方法:    1、奇袭:   奇袭是攻打敌人城市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它常与强攻兼用于每个战役之中。奇袭的利益应尽量争取,起码要占领准备攻城的有利阵地(如城关、桥头堡、制高点等),但奇袭却极少可能彻底解决问题,尤其在群众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或对坚固设防的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奇袭更难奏效。例如,西丰战役我军还在45公里外集中敌人就已发觉了。奇袭一般都是在距敌两天行程以上(70-90公里),有的还要更远地来实施。在任务许可的情况下,最好撇开第一线据点,楔入敌人纵深作战,(这样可以出其不意,如1946年出击陇海作战),或者应趁弱敌立足未稳、设防未固马上动作夺取某一据点。    2、强攻:   凡对完成了防御准备立足已稳和设防坚固的据点及城市均必须用强攻的方法夺取之。根据我军装备和我国城市特点强攻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肃清外围据点和突破城区街市巷战。肃清外围据点的战斗是攻城作战中的一个主要阶段,通常是以主力一部采取远距离袭击和渗透战法分割包围外围之敌,歼灭敌人全部或大部,攻占城关夺取敌人的主要阵地,夺取我炮兵有利发射阵地和突击部队冲击出发地域,为攻城创造条件。对于突破外围和攻城妨碍不大而且比较坚固的据点,则采取以一小部分兵力箝制和监视而后夺取的方法。扫清外围后即开始突破城区进行街市巷战,直到全部消灭敌人。   强攻部署:一般在我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采有重点地选择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方向进行主要突击,作向心的机动,将敌人拦腰斩断,而在其他方向上进行辅助突击,以割裂敌人各个歼灭。如天津战役,东西直攻,南北助攻,在突破前沿后,不立即攻下前进路上的强固据点,而只以少数部队予以监视,使用小股部队穿屋越脊,绕过强固据点向前猛插,对于敌人未防守的房屋都占领起来,所以很快地打通了走廊,占领了市内广大地区,将敌人整个防御体系打乱。这样被分割的据点都陷入孤立和混乱状态,当我们组织强攻时,敌人便感到前途无望而纷纷投降。因而天津这样大的城市只29小时的战斗即告解放,全歼守敌十三万余人,俘虏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    3、长久围困与和平解放:   对于敌人远留在我军侧后的完全陷于孤立的大城市,则采取"长围久困"的方针逐渐削弱,迫使其投诚起义或待我解决主要方向敌人后再集中兵力歼灭。前者如长春,后者如太原、新乡等城市,还有在我军强大压力下结合政治攻势,用和平方法解放了的北京。这种方式就是迫使敌军用和平方法迅速彻底地按照我军的制度改编为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若干城市与省区是在全国胜利确定到来的情况下所发生的一种新现象,也是一种好的方法,减少了许多破坏。

第九条: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   这一条的中心意思是取给于敌,支持长期战争。   (一)取给于敌,支持长期战争,这是我们过去的基本方针。取给于敌就是以战养战的方针。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主要靠从歼灭战中夺取敌人的全部武器来武装自己,争取俘获的大量兵员以补充自己。我们的后方主要是在前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主要向敌人及国民党统治区求补充。例如1946年6月–1948年6月两年我军俘敌163万,补充了约80万人,俘虏补充约占俘获数50-70%。四年俘敌458万余人,争取国民党军起义和投诚改编177万余人,共635万人,缴获各种炮54000余门,机枪319000余挺。早在1936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事实证明,二十余年来,蒋介石一直担任我们的运输大队长。这样,不但增强了装备,壮大了我们的力量,同时可以减轻解放区人力物力的负担,从而支持了长期战争取得了胜利。   (二)在今后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取给于敌(如尽量利用缴获的物资,尤其是次要方向及在敌后活动的兵团及游击队)的优良传统,但由于情况与过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我军拥有大量的技术装备,因此一切物资供应要依靠我国后方,特别是在主要方向上的作战,这已被抗美援朝战争所证实。在现代条件下,后勤保障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

——————————————————————————–
第十条: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休整的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时间   (一)休整的目的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休整与作战是对立的统一,是相辅相成的。休整必须服从作战。整训部队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以战教战、打一仗进一步的原则。过去的战争经验证明,凡平日注意整训的部队,其战斗力比较强,战绩比较显著,伤亡的比例也比较小;反之,平日不注重整训或训练不得法的部队,其战斗力也比较弱,战绩比较小,伤亡比例也比较大。由此可见,部队经过一个阶段的作战必须进行适当的休整,借以恢复和提高战斗能力,提高干部的指挥能力,为下次战役的胜利创造条件。   (二)怎样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整部队?   在战争期间休整一般不宜时间过长,也不允许过长,因为如果我们长期地休整,敌人同样也会利用时间准备。最理想的是:我们利用战役或战斗的间隙,进行必要的整顿训练,紧接着投入下次战役,使敌人没有喘息的机会。这种理想是可以实现的。例如:我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地区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后,敌人发现我主力在延安东北地区,企图寻找我主力作战,前后费时12天,兜了个大圈,走了200多公里路,并没有找到我主力,我军却隐蔽休整了半个月,而后乘敌疲惫之际,发动了羊马河战役。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不但善于利用战役间隙休整,而且连战斗间隙也不放松。他们在频繁的战斗中利用坑道工事边打边整,敌人来了就打,不来就在坑道内和阵地后利用现地沙盘或地形研究各种战法。为了不让敌人喘息,可采取轮番交替休整的方法,以一部分兵力监视、扰乱敌人,主力隐蔽休整训练。如在辽沈战役之前,我军以部分兵力监视长春之敌,主力纵队进行了军政训练,使部队的战斗力提高了,保证了战役的胜利。   (三)根据打一仗进一步的原则,休整中必须:    1.在每个战役和战斗结束后,应在指战员中进行经验总结,通过总结从指挥上、战术上、技术上、各兵种协同上、各部门工作配合上提高一步。在方法上,一般是召开党内外各种会议,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批评运动:贺功、庆功、表扬先进、鼓励士气、慰劳伤病员等。与此同时恢复部队建制,整顿组织,恢复体力,补充粮秣、被服、武器弹药、技术器材等。这些具体工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下次战斗的成绩。    2.侦察敌情,拟定下次战役计划,积极组织部队军事训练,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条件许可时可开展练兵。只有这样在战斗中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上下一致、官兵一致、万众一心的目的,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未来的战争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军队装备的高度机械化和在核生化、导弹、电子条件下进行作战,时间对于战争胜败的意义更加重大,双方都在为争取时间而努力。可以设想,在未来的战争中战斗的连续性以及紧张程度将是空前的,这除了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间隙进行休整将更为重要。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文化特色 爱德华·S·博伊兰 [美] [出自《比较战略》]   

在中国传统战略思想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有三项总方针,这是:(1)远交近攻;(2)以夷制夷;(3)避实击虚。其中第三项方针对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影响殊多。   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战略思想最早的源头是《孙子兵法》。虽然这部著作写于几千年以前,但孙子的某些论述今天读来仍极富意义。例如:“言不相闻,故为鼓铎;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即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孙子 军争篇》)   毛泽东很注意研究孙子,甚至直接引用孙子的话。在毛泽东浩瀚的著作中,有这样一段话:    “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从以下所引《孙子兵法》与毛泽东的著述(在括号中)的联系中,我们可看到孙子思想对毛泽东的影响。   故知胜者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识众寡之用者胜(对于一个指挥员来说,起初会指挥小兵团,后来又会指挥大兵团。这对于他是进步了,发展了);上下同欲者胜(而且什么人都是一样苦,从军长到伙夫,除粮食外,一律吃五分钱的伙食。);以虞待不虞者胜(退却的最后一个要求是造成和发现敌人的过失。);将能而君不御者胜(一句话,就是: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也许对毛择东军事思想的特色最为人熟知的注释,是在井冈山时期形成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同样在《孙子兵法》中也有下列这些箴言警语:1、“实而备之.强而避之。”“不若则能避之。”2、“佚而劳之。”“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必趋也。”3、“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孙子与毛泽东唯一不同之处是毛泽东“十六字诀”的最后一条。对于逃窜之敌如何处置,孙子没有太多的论述。在这不多的论述中,也多是防范性的,如“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孙子 军争篇》)这后三句话也并非基于仁慈,而是认为,如果敌人除死以外没有别的选择,敌人将拼死顽抗。如果有生的希望,敌人将选择有生之路,使我能以小的代价赢得胜利。   在数千年以前的中国的那个时代,我们没有理由认定孙子是错误的,他的观点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军人的心态。这使人们认识到现行的和历史的(孙子时代)中国军事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重视心理战,强调用计谋取胜.而不是单凭武力。   事实上,《孙子兵法》很少强调以纯粹的物质暴力去追求想要达到的政治目的。虽然孙子对机动、行军等战术问题也作了深入的探讨,但并未把现实中的斗争概括为杀人。他认为,一个杰出的战略家的标志是他的攻心技巧,用他的心理功夫去赢得胜利。即使最终要使用军队,也是对已削弱的了敌人的最后一击。   中国军事问题专家鲍尔曼对中国战略中计谋的作用作了最精彩的讨论。他用了大量时间比较中国与西方对计谋的运用,使他的研究饶有趣味。下列引文可提供鲍氏研究的某些思路:    “美国当今战略思想较少强调计谋或诈术的使用。在现代战争中,将作战计划建立在可以有效地操纵敌人的意向的假设之上,风险太大,代价也过高。然而在中国古典战略理论中,计谋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成功的诈术标志着战略上的殊荣。而且冲突双方你来我往的斗智被视作正常的较量。计谋的概念不仅仅是通过制造假象来智胜对手,而且包括直接操纵对手对现实的判断,尤其是操纵他对各种结果的判断。最为独特的是,计谋的目的是利用对手自己的如意算盘来使其就范,不择手段地引诱他,从心理上施加影响,使对手采取有利于我方利益的行动。”   鲍尔曼运用了零和对策游戏的例子。零和支付对策游戏的焦点是支付矩阵,它告诉我们如果对手A选择了a对策,对手B选择b对策,将出现什么结果。在游戏理论的抽象世界中,只存在为两个对奕者都知晓的唯一一个支付矩阵,但在现实世界的冲突中,每一方都有其自己的支付矩阵,对手不一定知道。计谋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改变敌支付矩阵的估量,使其采取有利于我方的行动。计谋由此成为某种操纵物,它操纵敌方对现实的判断,使他的支付矩阵即他的如意算盘变得有利于我方的最佳利益。   中国战略思想的另一特色是消耗战略的使用。这是那些力量不足以直接消灭敌人,因而要诉诸间接手段的战略家们经常采用的战略。   美国战略家们在他们多数战争中采用歼灭战略,而中国战略家则多选择消耗战略。   中国人在多数的战争中采用间接手段的原因是很多的。有些情况下,无疑是由于他们军事上的贫弱、落后。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国战争史在很大程度上——显然不是全部——是国内战争史。其争端常常起于对中央王朝的效忠或反叛。一旦效忠得到保证,人民就可以继续和平地生活,而且对土地和生灵的摧残是与国家的利益背道而驰的。   由于这一原因,中国人更强调同化而非消灭敌人,这反映在孙子的名言中(如上文所引)“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他还提出:“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孙子 作战篇》)在国共内战中,毛泽东遵循着孙子的教诲,可以说,共产党人劝说被俘国民党军阀倒戈方面是很成功的,在这方面清楚的显现出中国战略思想的一个特色:对人的作用的重视超过了武器。   毛泽东在现代又重申了这一观点:“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人的作用胜过器械的观念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果军事实力的确主要来源于人而不是器械,那么必须攻击的也就是对手的人而不是器械。因此,中国人很少强调进攻经济目标,他们对摧毁敌人进行战争的经济能力缺乏兴趣,相反,则更多强调在战场上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虽然可能采用计谋、政治压力等手段)。   中国军队的主要成分是农民这一事实,更强化了不注重采用最新军事技术的倾向(这与美国人对最新式武器的着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要让农民掌握现代武器,需要进行大量的训练,而且还往往事倍功半。由于历史上不重视建立庞大的常备军,而是视战事大小来征召军队,因此,人们很少有时间来进行这种训练。   与农民军队有关的另一个特点是对后勤的轻视。农民无须大量供给,他们只要简单的必需品就行了。因为在他们的眼里,最好的军需官是敌人(共产党军队确实从国民党军队那里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孙子就曾说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 作战篇》)   鲍尔曼认为,中国军事战略与中国古代围棋游戏远非只是表面上的相似,这种讨论十分有趣,值得一提。   围棋棋盘由19×19个方格组成,把白棋子和黑棋子下在各个交叉点上。围棋的目的是包围对方的子,将其消灭,并控制地盘即区域。围棋是一种很微妙的游戏,它的基本主题是包围与反包围。谁是攻方,谁是守方,通常是分不清的。围棋的胜负只是比较而言,胜者要比负者控制更大的地盘,但不是所有地盘。   由于它的复杂性,棋手可能在其一局部遭到战术上的失败,但却能通过从战略上智胜对手而卷土重来。与西方战略常常着眼于单一的决定性战役不同,毛泽东的信条是着眼于更加持久的斗争,小区域的控制、地理上的分割,最终将发展、合并,从而导致战略上的胜利。   毛泽东经常用围棋来解释他的战略:“由于是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大性。”

更有趣的是鲍尔曼对毛泽东在1947年制定的“十大军事原则”的分析以及它们与围棋法则和主题的关系。以下摘要列出这“十大军事原则”中的几条及鲍尔曼的评论:   第1条: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军事史上一个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军事指挥员应该首先打击什么目标,是敌外围的辅助部队,还是敌集中于中心位置的部队?毛泽东的战略与围棋的法则都主张先弱后强。如果先强而后弱,那么弱敌将在与强敌的连接协向中产生重大作用,从而构成一种全面而成功的防御。然而,如果先使弱敌丧失作战力,使它不再成为潜在的援军和牵制因素,然后再进攻原先难以接近的强敌,就能获得最大的取胜机会。这个原则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所有斗争理论的基础,也是自1949年取得国家政权以来,共产党国际战略的关键所在。   第4条: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力避打那种得不偿失的、或得失相当的消耗战。这样,在全体上,我们是劣势(就数量来说),但在每一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战役上,我们是绝对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就将全体上转变为优势,直到消灭一切敌人。   这也许是至理名言。从围棋的观点看,第4条原则的复杂内涵的实质是包围。集中仅仅是包围的先决条件,歼灭敌人是它的逻辑终点。第4条原则所要求的数量优势,与围棋的要求也是相符的。   第6条: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连续作战(即在短期内不休息地接连打几仗的作风。)   第10条:……休整时间,一般地不要过长,尽可能不使敌人获得喘息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围棋中与此相类似的乘胜连续挤压的法则,这一法则与克劳塞维茨要求减少攻击力量的著名法则正好相反。在围棋中,一片棋子被歼,就会削弱另一片棋子,吃掉这片棋子,又会使第三片棋子岌岌可危,以此类推。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战争中,则努力运用和实现连续进攻的原则。他们极力先迫使一个国民党将领及其部下投降,以期引起国民党军队内部物质和必理上的连续压力,最终造成其他一系列的国民党军队的投降。   人们会注意到,毛泽东不仅在与日本人和国民党作战中持此看法,而且他还用这种观点来观察世界:“如果把世界性的围棋也算在内,那就还有第三种敌我包围,这就是侵略阵线与和平阵线的关系。敌以前者来包围中、苏、法、捷等国,我以后者反包围德、日、意。”   怎样看待以上讨论的这些战略特色,这是个有趣的问题。首先,象中国古代多数战争一样,国共战争也是一场国内战争;其次,战争的着眼点并不放在武力取胜方面,至少在战争初期是如此。   另一个不应遗漏的基本特点是中国人对步兵的重视。中国共产党尤其如此。正象孙子了解他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因而提出“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一样,毛泽东也洞悉他的时代的中国农民的军事素质——面对痛苦和死亡的勇敢与坚韧,这使他具有了充分的自信,连续作战的原则当然很好,但如果部队不肯做或做不到,就毫无价值。因此,毛泽东与克劳塞维茨都是对的,因为他们考虑的士兵是不同的。   现在我们来对中国目前和将来的核战略进行一些分析,尤其是分析一下它与中国历来的战略特色有何关联。   众所周知,中国官方的政策是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潜在核对手拥有远比它多得多的核武器而采取的一个策略。如前所述,中国战略不强调攻击经济目标,中国人强调攻击敌人的军队,而洲际弹道导弹对此却功效不大。当然较小的战术核武器是有效的,中国却没有这样的武器。因此,首先使用核武器对中国无利。   而且,中国战略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奇袭,袭击弱点以期瓦解强点。在这种作战中,即使战术核武器的作用也是不明显的。   中国对使用核武器缺乏兴趣的另一原因是,无论自己使用还是别人使用,都很有可能用在中国的国土上。中国的基本倾向是防御。对中国来说主要任务是抵御外部威胁,而不是谋求越来越大的领土。   由此可见,毛泽东这一代人对孙子思想的继承,使中国古代的许多观念和做法在现代战争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中国再次出现战争,我们上面讨论过的许多特色也将重视:强调计谋而非暴力;攻击纯军事目标而非经济目标;对人的倚重超过器械。人们当然不希望中国或其他大国再卷入重大冲突,但就象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怎样进行战争一样,它也将告诉我们战争将最终结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