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c 同学blog上的一篇文章,抓过来

 

[zz] 妇女解放不能以伤害母性为代价

虽然行文有所偏颇,但是其问题所指,命中要害,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在社会问题分析方面的长处,转载以记之。

(原载《南方周末》2008年1月10日),作者: 摩 罗

最近几年不断听见年长一辈的女性倾诉当年生育孩子的艰难困苦,那一代母亲几乎都是在孩子出生42天之后,就不得不离开孩子,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至于孩子,要么交给祖父母那一代老人,要么交给托儿所,有的人甚至不得不将孩子送到千里之外的亲友家中寄养。孩子这么快就离开母亲的怀抱,他有多么绝望?母亲如此狠心的抛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她有多么痛苦?虽然早就时过境迁,可是这些倾诉着的年老母亲依然难免眼含泪水。

谁都知道,母亲之所以不得不选择这种痛苦,是因为她必须立即投身职业场,恢复她的社会角色。社会和职业的要求是不可抗拒的。

可是,为什么一个社会要如此残酷地对待这些母亲和孩子?跟历史上母子相依为命的情景比起来,这种社会现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倒退。为什么随着文明的发展,母亲和孩子的命运却变得更加恶劣?是谁推动了这样的倒退?

我首先想到了妇女解放,因为是妇女解放运动为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男权社会才能够心安理得地如此虐待母亲和孩子。妇女解放运动是谁发动的?这个运动真的是为了妇女的权利而发动的吗?

其实妇女解放运动的背景十分耐人寻味。最早提出妇女解放的并不是妇女,而是男人。(注:此处哪怕是在学术研究时候都有很大争论,不过这种阴谋论比较难成型,因为阴谋的特征是引诱,立足其中,以利破利,这种损害大多数男性利益,而且没有确定少数获利对象的事情很难由男人发起…)究竟是什么因素需要把妇女从古典主义的闺房中放出来?我看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资本家在进行大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劳动力资源越是丰富,劳动力就越是廉价。当妇女能够成批地站在机器旁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在理论上已经增长了一倍,还怕劳工不够使的?还怕工资降不下来?还怕利润涨不上去?第二,政治家需要更多的选票,当妇女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获得了选举权,还怕她们不给候选的总统投票?第三,集权国家需要大量的政治劳工为实现权力集团的政治目标流尽汗水和鲜血。实际上,实现妇女社会化最为迅速最为彻底最为成功的,恰恰就是这些集权国家。

综合地说来,所谓妇女解放,不过是男权社会对静待闺中的潜在劳工和选民的一次声势浩大的社会动员,或者说是政治动员。甚至可以说,这是男权社会给女性设下的一个圈套,它以赋予妇女以社会性为诱饵,捕杀了妇女的女性和母性。既然将妇女骗出了闺房,就得将她们的职业价值和政治价值榨取干净,决不能让她们以女性和母性的名义留下丝毫个人能量带回闺房。

于是,妇女解放的号角声穿云破雾,嘹亮地响遍了世界各地。女性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圈套,而一直以为这是她们的自主运动。(注:圈套说还是算了,绝大部分男人从来就没想过要女人去中个什么圈套。有个在家做好后勤的终身伴侣,是普通男人真心的追求。)伴随着嘹亮的号角声,一些女中豪杰不但对男性权威发起挑战,还对自己的性别特征发起挑战,决意只从共同的人性层面理解男人和女人,“只有人性,没有母性”成为一个深具哲学意味的口号。在深刻而又强大的女权主义武装之下,一些女性拒绝与“男人”和“性别”相对应的角色特征,不愿成为男人的妻子、孩子的母亲。她们力求与男性并驾齐驱,在社会大舞台上纵横驰骋,追求功名利禄、声色犬马。许多人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所谓成功,就是成为功名利禄上的强者),脱颖而出成为人中豪杰,但是却不再具有女人的特性。“只有人性,没有母性”在一些女性身上成为了现实。她们自觉地、自愿地捍卫业已获得的社会权利,并且自觉地压抑自己的母性本能,甚至根本不承认女性还有所谓母性本能。

她们希望将自己打造为跟男性一样的动物,这是妇女解放运动中女性群体的一个重大迷雾。物有阴阳,人分男女,这是造化的规定。女性作为人类自身的生产者,她跟孩子的血肉联系和相依为命的权利,是上帝对于女性的独特赏赐。女性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养育着自己的母性。如果说,男人女人所具有的共同人性是人类的第一天性,那么,母性则可说是女性的第二天性,男性则不再具备与此相对应的第二天性。(注:不要歧视男人…)也可以说,母性是人性在女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就此而言,女人的人性表现得比男人更为丰富,这是男性所创造的许多文化产品刻意美化女性形象的天然依据。

我当然不会认为,妇女解放对女性没有一点好处,比如,女性的职业化带来了相应的经济地位,女人因此某一程度地改变了对男权制度的依附性。但是,为了发展妇女的社会性、提高女性的经济地位而不遗余力地抹煞妇女之母性,这样的运动肯定是一场走火入魔的运动。男性和女性因为性别不同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分工,这是上帝对所有物种的先定的安排。(转载注:这里是虚指手法,不论上帝安排还是进化使然,现在都是这个客观事实)人为抹煞这种性别分工,不但无法解放和丰富女人的人性,只会伤害人性的丰富性。少数女中豪杰不愿意生孩子,或者生了孩子不愿意亲自抚养,作为她们的个人选择,也许应该受到社会的认可。可是,如果将不生孩子或者不亲自抚养孩子作为一种革命性倾向号召于所有的女人,则是对母性的扼杀,是对自然的扭曲和反动。

如此违反自然的事情我们却熟视无睹,看来我们的社会在这个方面已经病入膏肓。近代以来这场以压抑甚至抹煞母性为代价的妇女职业化运动,无非是男权社会以妇女解放的名义所进行的一场绑架,绑架的目的就是让她们放弃许多女性和母性的特征,为政治家和资本家的需求竭尽体力和心智。也许这个判断有点简单化,但是,从婴儿和母亲的权利被剥夺的严重程度来看,得出这样的判断是一点也不勉强的。有时候得出一个判断需要一百个事实作为依据,有时候得出一个判断却只要一个特别恶性的事件将我们的灵魂深深击伤,从而将我们的思想点亮。近代社会以来,剥夺母亲养育孩子的权利,显然是最残酷的、最旷日持久的人道主义事件,是对人性最严重的扭曲。只是因为这个事件具有一整套文化思想作铺垫、具有一整套相关社会制度作掩护,让我们一时意识不到它的残酷性、恶劣性。

我们这个时代重视一切产品的质量,唯独不重视人本身的生产及其质量。我们这个时代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必须经过相应的培训才能上岗,唯独生孩子、当母亲这项最为神圣和艰巨的工作,不要求进行任何培训和教育。这种现象背后是对人的权利、需求、特性的极大漠视。在这样的漠视之中,对孩子权利和母亲权利的剥夺几乎是顺理成章的。(注:不仅是培训和教育,更重要的是从生理到心理,从家庭到社会的认真准备。一个人经历12-20年教育才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承担工作重任,那家庭和生育的责任,难道不需要同样严肃认真的学习么?)

无论是以社会性的名义扭曲和遏制母性,还是以人性的名义扭曲和遏制母性,都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严重迷失。为了促进这种走火入魔的文化状态的改变,我对社会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在高中和大学,为女学生开设有关生育孩子、护理孩子知识的选修课,为她们日后成为母亲提供知识的准备(而当下的教育只为她们的职业前途提供知识准备)。做母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需要充足的准备,我们的社会在教育制度和教育资源上完全没有为人类自身的生产这项伟大事业提供相应的支持,这显然是一项重大失误。这项错误已经发展到了必须予以纠正的程度。

第二, 在女性怀孕之后,直到生产之前,整个妊娠期间,孕妇应该进一步接受生孩子、养孩子、护理孩子的知识培训,而绝不应该直到临盆前一天还在职业岗位上操劳。在孩子出生之前,母亲必须为迎接他的到来准备足够的相关知识,从而不至于面对他的到来而手足无措。特别是,现在城市女性妊娠和生育的质量越来越低,妊娠和生产期间孩子出问题的比例越来越大,单靠医生面对这些问题显然不够,必须提倡母亲亲自具备足够多的妊娠和生产知识,以便应对那些影响孩子健康的不良现象和事故。

第三, 母亲生下孩子后,至少享受三年产假,政府机构和其他社会机构应该为产妇提供这种休假的方便。孩子三岁之内是其基本素质开发和发展的关键期,他在这个期间奠定对于世界的基本感知和感受,所以,这个期间他最需要关爱,最需要各种细心的呵护,最需要丰富的信息打开他的各种感觉器官、刺激他的各种神经细胞和相关机能的发育和发展。在此期间,如果把孩子交给老人、保姆、托儿所,无法保证孩子的基本素质得到良好的开发和成长,只有在母爱的滋润下和母性和呵护中才可能做到这一点。

第四, 提倡母乳喂养,至少持续一年,最好持续2—3年。单是这一点也需要母亲怀着丰盈博大的母性坚守在婴儿的摇篮边。

(注:用意是好的,具体操作建议有商榷的余地)

人们常说,人类的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我们常常忘了,孩子的未来寄托在母亲身上。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人类的素质和命运归根结底受到母亲之素质的制约。一个女人的母性越是发展得充分,孩子所得到的关爱、呵护就越充分,他们的心田就越滋润,心胸就越开阔,他们的社会形象也将越自信、越宽厚、越大气磅礴,他们所创造的社会就将越富于活力和弹性。如果我们的社会一味压抑女人的母性,让她们不能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好母亲,这是对女性的自然本性的不尊重,也是与人类的福祉相违背的。

————————- 小小的分割线 ——————————————

imac 回复一些评论:

re beep & mindy:

天性说的是由先天条件所决定并非后天教育习得的倾向性。动物界反例也有,比如企鹅,就是娘生蛋娘出去搞东西吃,爹站在蛋上面孵好几个月。不过只要是哺乳动物,因为胎生和哺乳的缘故,绝大部分情况下(反例比如Amazon丛林里的某些原始部落),母体不仅是生育的主要责任承担者,也更适合养育一些。至于什么其他女性和男性的天生的区别,现代有模糊化的倾向,也就是认为除了生理周期和物理力量,女人和男人就是一样的。 这也是文中所说的"打造为和男性一样的动物"。至于这个做法的好坏,作为男性我是觉得很无所谓。写文章的到底是男人里的忽悠还是女性代表中的呼唤,各人可以有各人的看法。:)
 
至于女性是不是大部分会天生喜欢、愿意生养孩子,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更适合,的确如beep所说,需要调查。据我所知,Feminists里面也有不少认同这个的,以自己为例子说“我就不喜欢”的也是一把一把,越高学历,越多个人想法。这个想法到底是和人先天关系大,还是后天教育形成社会化的必须(社会稳定需要家庭分工性别分化到某个方向),很难搞清楚。
 
这篇文章的关键不在于它的观点,本来就有偏颇的地方,而是说明了女权运动的方向性问题。无论是美国的女权运动历史,还是这个文章中描述的愿意、喜欢生育孩子的女性和现代女权解放思路的根本性矛盾,都说明一个很本质的冲突:的确是有女性愿意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竞争,非常好,但是这个权利的获得,应当在不严重损害不愿意这么做的女性利益和个人选择自由的前提下,不然就是把一种被强加的选择换成另一种强加的选择,于事无补。平等的政治权利和工作权利,意味着平等的政治和工作责任义务,想要让女性在这种权利义务责任套装上有所选择,就得让男性也有同样的选择,否则就很难匹配成家庭。不认为“母性”是女性天性的女人们,快去培养有“母性”的宅男吧。:)
 
to hanbing:
北欧很多国家早就实行了比这个还诱人的鼓励保护生育的制度,这是这些低生育率社会的必然。但是目前来看,这些国家的女性地位,社会政治权利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是否保护和鼓励女性承担生育孩子的家庭责任,是更好的让女性获得平等的方法,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想法。
 
佛曰:争不到的,放开手就有。中国的智慧,呵呵。
 
to beep:
你想得复杂了。比如说,生存是一个缺省状态,所谓天性。小孩子生出来不受教育的时候,没有听过什么死后下地狱之类瞎掰的时候,也是要活着的,要吃饭,要睡觉,要维持生存。生育之所以你不觉得是天性,无非是因为性成熟的时候,教育已经开始了。那么我反问你,女人的生理期是很痛苦的,排卵是很伤健康的,这是为了什么。人不仅仅是为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生育,基因里就有这样的东西,所谓天性。所以女性生孩子是天性,这没话说,养育孩子是不是,也就是“母性”很大的一部分是不是,学社会学的可以去研究。
 
我不认为这个问题牵涉到“顺从天性”还是“反对天性”好的讨论,太玄乎了。我要表达的是,任何个体选择在社会里都要反映为社会成本。如果这个社会(结构、制度)对不生育孩子的女性好,喜欢生育的就苦闷,反之亦然。原文表达了这个冲突,我指出这个冲突是美国女权运动从激烈到消亡的根本原因。原文里写了,有人这么选择,很好,没有人反对,个人选择不是冲突的关键,无论哪个女性选择生育或者不生育,都无所谓。冲突的关键在于:社会对任何个人选择权利的宽容,都意味着社会成本,在“平等”名目下的更昂贵。这个成本的冲突,就是矛盾。发达国家,人口少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以有更多选择,人口多资源少的,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宽容度。
 
具体的说,个人选择是无所谓对错的,认识的女性,很多对生育和个人前途的冲突都很苦恼,很多也选择推迟或者不生育,这都没问题。但是一个社会的政策,倾向于鼓励生育或者不鼓励生育,这是对社会结构,财富分配,竞争力有本质影响的,绝不可以拿“人权”“自由”来讨论。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