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闪电战到大纵深:从苏德两国看装甲战术发展史

 从闪电战到大纵深:从苏德两国看装甲战术发展史

二战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也是一个新科技转换成生产力和战略战术的时代。 可以说近7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战争模式仍然没有变化,唯一不同的是飞机上了隐身涂料,坦克装了贫铀装甲而已。。。当然,我这里不是废话二战以来科技发展史的,而是说一说二战期间由德国发明,苏联完善的装甲战术史。

闪电战部分

说到德国的闪电战,很多人都是把它当作一个孤立的战术来看的。 其实,任何国家的任何作战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闪电战的基础就是当年鲁登道夫一战后提出的总体战战略。 在鲁登道夫的总体战战略计划中,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问题,也是人民的责任,总体战需要民族整体的力量。 集中全力攻击。 以充分动员的国力压倒对手。 而对于德国自身来说,由于资源相对匮乏,人口不算众多,那么取速决战,迅速解决一个方向的敌人,然后集中力量解决另一个。 从而避免重蹈一战中,陷入两线作战长期消耗之中。 在这种思路之下,我们可以发现闪电战是最佳的选择。而坦克的出现则使得这一切在技术上变成可能。

此外,我们还要明白, 闪电战分为广义闪电战和狭义闪电战两种。 很多军事书上提出的闪电战术介绍都是狭义闪电战, 其中包括JU-87战术轰炸,炮兵轰击然后坦克突破,步兵跟进等等。 而广义闪电战,则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一面,它包括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为了实现总体战战略,达到集中一切力量打倒敌人,必须在战前就将全国的经济,军事,物质精神准备转入战时轨道。(德国在3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准备)此外,利用参与接邻地区的小规模战争,或者演习等名义集结部队,采用不宣而战的方式,突然打击敌人。 以达到shock and awe 的效果。 二战初期德国轻取法国就是如此。 而我们这次讨论的重点:苏德战场上德国在初期占有绝对优势也是因为德国在入侵法国等一系列战争中,彻底的完成了战争准备。 虽然当时苏联也进行了战争动员,但是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巴巴罗萨开始前苏联上下无论对战争规模,烈度及物资消耗没有准确的思想准备。

回到战术层面, 很多人把大纵深与闪电战混为一谈,其实在战术上,这两者有非常大的区别,狭义闪电战中往往不留预备队,全军装甲力量都配置在第一梯队中(大纵深作战则是通过建立多个梯队滚动突击,后文会有介绍),在第一线集中尽可能多的力量,试图给予敌人最猛烈的打击,造成敌人混乱,以达到迅速摧毁敌人防御体系的目的。 此外在纵深发展胜利的过程中中,闪电战更加重视在纵深围歼敌人有生力量,因此往往采用兵团的钳形攻势,通过在敌人纵深打围歼战,比如东线初期基辅战役等几个大规模围歼战就是如此。这个战术唯一的问题是虽然利用钳形攻势可以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技术兵器,但是却耽误宝贵的时间,一旦对方有足够战略空间,可以在更深远的纵深组织防御。而被围歼敌人有生力量往往可以依托坚固工事城市等困兽犹斗。这里特别提一下二战后期斯坦因也曾经在某些战役中尝试过闪电战和深度攻击相结合。 但是那时候德国军队装备已经普遍较重,油料消耗大,因此往往跑不过苏联被围困部队(通常是突击部队),其深度攻击反而造成了敌人经常从各个缝隙中溜掉的结果。。。

历史证明,闪电战虽然攻势凌厉,但是其受到对方国家的战略纵深的限制极大。 如果苏联的领土只有欧洲部分,恐怕只要几个月斯大林就得打游击去了。如果敌人的领土过大的话,闪电战后劲不足无法持续有效的突击的问题极为明显。 毕竟依靠不宣而战突然性获得突破的加成,在战争进行到中后期时敌方国家已经完全转入了战时体系的情况下已经不复存在。 因此,个人认为闪电战对于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距离中小国家是致命的。 但是对于战略纵深庞大的国家明显不适用。 当然,这个论调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 毕竟二战时期德国的对手除了苏联 (美国距离太远,德国缺乏有效投送能力)以外,99%的对手都适用闪电战,可惜的是,唯一不适用的对手导致了其最终失败。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1 Responses to 从闪电战到大纵深:从苏德两国看装甲战术发展史

  1. 说道:

    恩,你的文章分析得有道理,对苏作战败就败在苏军战略纵深太远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