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与文明冲突下的世界 (编辑地缘看世界2.0版)4.6-1

这部分是4.6后面附加的 🙂

本文的disclaimer: http://blog.renren.com/blog/241551763/863543711

中央之国和它的邻居们 (六杠一)

从地缘看中俄在中亚与西伯利亚的扩张史

本文全文转自马前卒的“为什么俄罗斯可以占领所谓的“漠北”和西伯利亚并进行有效统治而中国不能?”回答 连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3170381)

亚洲内陆总体上是被西风带覆盖的。存在一个总体上自西向东的空气运动趋势。
大气环流导致中等纬度西风带的出现,中学地理知识。

4421

中国农业区是夏季太平洋季风水汽的产物。从中国向亚洲内陆前进,在季风极限处存在一个湿润度的突变。再往里就会碰到源于亚洲内陆的气团,气候忽然变的寒冷干燥,无法支撑精耕细作灌溉农业。即中国农民在向亚洲内陆前进的过程中,无法通过“微调”生活方式来适应西北方气候。只有苏武那种意志坚定的中国人才能适应亚洲内陆生活。(但一旦有机会,他还是要回来,而且要把自己的孩子接出来)

夏季,季风覆盖中国,但无法到达亚洲内陆
4422

冬季,西北风呼啸。大西洋水汽可以从西面进来,中国农民却很难有动力趁农闲向北搬家

4423

而欧洲农业区靠北大西洋暖流,从大西洋获得水汽。水汽进入方向和西风带总体上一致。所以不存在大陆气团把大洋水汽“推回去”的情况。从欧洲出发一路向东进入亚洲内陆,大西洋和地中海水汽逐步减少,但一直到阿尔泰山和蒙古西部才消耗干净。这意味着降水量和气候的变化不存在突变,而是一个逐渐收缩的过程。
亚洲内陆总体色调是黄色,中国的蓝绿色有明确边界线,欧洲的绿色断断续续延伸到西伯利亚

4424

所以,欧洲民族一旦出现人口过剩,可以每代人向东推进上百公里,通过微调生活方式来建立新的居民点。实际上,这正是公元前3000年之前的基本格局——欧洲种族不断向亚洲内陆前进,已经到达了今天中国的西北边区。当时甘肃河西走廊的居民是白种吐火罗人,汉语的“蜜”字就是吐火罗语【mit】的音译。

4425
但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游牧民也出现了(没错,游牧的历史晚于农业)。等到游牧民把野驴驯化为可以拉车、骑乘的高大马种,亚洲内陆的格局出现了根本性转变。从上面的降水图可以看到,亚洲北部草原的总体趋势是越向西越湿润,水草越肥美。所以游牧民天生有向西进攻的动力,以夺取相似但更舒适的生存空间,向南死磕中国长城和边防军反而是一个不符合本性的选项。而且亚洲东部草原的生活环境恶劣,游牧民必须结成更严密的组织,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之间长距离迁徙,在全民对抗的时候是一个明显的优势。

等到公元前1000年,铁器时代大大压低了金属武器的价格,游牧民的战斗力和组织度都有所上升。白种人东迁的趋势就反过来了。接下来2000多年的常态是亚洲东部游牧民缓缓西迁,不断涌入欧洲;实在无法释放压力的时候才尝试攻打中国长城。前面说的吐火罗人,这个时候的名字就是我们熟知的大月氏。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把大月氏打出了甘肃和新疆,一直赶到中亚那一堆斯坦的地盘上。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就是去找被赶走的大月氏,想让他们回来夹击匈奴。

大月氏是什么态度呢?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
——汉书《张骞传》
注意这里提到了三个细节

1 臣大夏而君之——大月氏比西面的民族更强大。
2 殊无报胡之心——但面对东面的匈奴就认怂。
3 地肥饶——水草丰美,不再想东边的草原了。

说明游牧民族是一波推一波向西迁徙的。这制造了两个效果

1 欧洲不断有新来的蛮族入侵,始终不能统一,人口密度达不到溢出的程度
(当然也有金属冶炼的因素)
2 欧洲人打不过东面的入侵者。蒙古-匈奴-突厥人总的趋势都是要西迁,耶侓大石在东方混不下去也是向西去建立西辽。粗略的5世纪游牧民西迁示意图

4426

所以在公园1400年之前,总的趋势是中国因为气候因素不打算吞掉亚洲内陆草原,欧洲和其他亚欧大陆文明因为能力因素也不敢去想草原。每隔几百年,草原上的老大倒是要来敲打周围的文明帝国,尤其要重点敲打西面的欧洲。

匈人建立的东欧帝国,东西罗马都要向它进贡

4427

但在13-14世纪前后,亚欧大陆上的文明种族得到了一项前所未有的战争技术——火药武器。

火药武器和铁器不同,一把刀保养好了可以用上百年,火枪保养的再好也要有稳定的弹药供应,否则就是烧火棍。而且火器对加工精度很敏感,一把能工巧匠制造的好枪,对上粗制滥造的火枪可以有5倍10倍的优势。这意味着游牧民族天生不适合用火枪——不能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如果游牧民咬牙建立一个城池生产枪炮火药,又丧失了最重要的战略机动性,容易被文明帝国的讨伐军一举端掉。所以游牧民只能眼睁睁看着农业帝国举起枪炮抵消自己的骑兵优势,被一步步逼退。15世纪以后,亚洲内陆的历史就是清朝和俄罗斯2个火药帝国合围游牧部落的历史。

俄罗斯人的军事技术也正向前发展,因为他们能从西欧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尤其是火枪和火炮方面的巨大进步中得益。1552年,当伊凡进攻喀山的鞑靼人时,他在火炮方面的优势加之一名丹麦技师在监督用地雷炸毁喀山要塞围墙时所提供的帮助,证明是决定性的。地雷爆炸以后,俄罗斯人成功地迅速攻占要塞,然后占领整个喀山汗国。他们顺伏尔加河而下,扫荡流域地区,于1556年轻易地攻克阿斯特拉罕。为了巩固占领地,俄罗斯人没伏尔加河岸修筑一系列设防据点,一直修筑到位于阿斯特拉罕的伏尔加河河口处。于是,俄罗斯人成为巨大的伏尔加河流域的主人,抵达南面的里海和东面的乌拉尔山脉。

——《全球通史》

抚远大将军和硕裕亲王福全等疏报、七月二十九日、臣等闻厄鲁特、屯于乌阑布通。即整列队伍。八月初一日、黎明前进。日中见敌。设鹿角枪炮、列兵徐进。未时、临敌。发枪炮击之。至山下。见厄鲁特于林内隔河高岸相拒。横卧骆驼、以为障蔽。自未时交战、至掌灯时。左翼由山腰卷入、大败之、斩杀甚多。右翼进击、为河崖淖泥所阻、回至原处而立。本欲尽灭余贼、但昏夜地险、收兵徐退。其噶尔丹死于乱兵与否、俟后查明另奏。

——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中乌兰布通之战的原始报告
(准噶尔一方也有火器,但那是俄国人卖给他们的)

乌兰布通之战的交战图

4428

虽然中西双方都在彻底解决游牧民问题,但正如前面所说,中国人和欧洲人适应西伯利亚气候的条件是不一样的。通过一系列渐变湿润区深入内陆,和从季风区忽然进入苦寒干燥的蒙古高原,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当时没有铁路,内陆地区的矿产意义不大,农业价值可以忽略,只有皮毛算是有价值的物品,所以欧洲哥萨克比中国边区的农民更有动力深入亚洲腹地,沙皇动员远征小部队的成本也比中国皇帝低的多。亚洲腹地草原上的战略优势再次转向西方。

最终,中俄两国吞掉了亚洲草原上的全部游牧部落,在贝加尔湖和黑龙江之间碰撞。中国保留了有一定农业价值的地区,沙俄则用零散的居民点和半职业士兵占据了人口稀少的内地。但直到今天,白种人占优势的地区也只是沿着铁路和较温暖地区的一条线(下图绿色线):
4429

再往后,这片土地上的边界就和游牧民没多大关系了,而是文明帝国之间的碰撞。清俄两国虽然都是火器帝国,但核心地带所处的赛区不同——青藏高原和帕米尔高原把欧亚大陆温暖区隔成两半。中国只需要参加东亚杯赛,拿到冠军一劳永逸;俄国和欧洲文明要参加葱岭以西的大赛区循环赛,和奥斯曼帝国、萨法维帝国反复争斗。所以西方的火器进步速度要比东方快很多。只是在铁路和远洋航运不发达的时候,这个差距还不会造成明显的后果。中俄在亚洲内陆的边界当时还是一条被地形和气候确定的边界线。

等到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东西方被海运和铁路打通,中国进入了100多年的相对衰落期。俄国借助铁路和枪炮的技术优势,又把边界前推数百公里,把蒙古渗透为半独立的地区,这就是今天的亚洲内地现状。

总的来说,中俄在亚洲内陆的势力范围和工业时代中国的落后有一定关系,但大格局是被气候确定的。比如说中俄在19世纪反复争夺的伊犁,20世纪反复争夺的塔城,冷战期间大打出手的铁列克提,就是中国仅有的三个向西开口的宽阔谷地,也是中国极少数靠大西洋-地中海水汽灌溉的农业区。这几个地方是靠近中国的农业区,会吸引中国中央政府的驻军;另一方面在地理上也适合西来的俄国冒险者渗透,至少也要鼓动代理人独立。最终结果是三个谷地都被一分为二,中国拿到重要城市,俄国拿到了下游农业区。可见气候对政治的长期影响。
44210

新疆地图,注意伊犁(伊宁)和塔城谷地的位置

补充:

@玄不救非氪不改命提出了把亚洲内陆河网归结为关键因素,这是不合适的。固然俄罗斯殖民者可以借助这个河网运动,但中国也可以在夏季利用河网推进重装军团。黑龙江将军长期驻齐齐哈尔,就是因为这里可以利用嫩江——松花江水网来控制北方。齐齐哈尔长期驻扎一支从南方调来的水师营,还有铸炮厂和内河舰队基地。雅克萨之战中,清军最大的依仗就是从齐齐哈尔等地调来的炮兵。(很巧,现在齐齐哈尔和平机械厂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火炮生产基地)

“水师营兵,皆调自福建。今道署附近之土著,其先世皆福建人。若莆田林姓、同安陈姓,在福建本巨族,徙塞上仍大姓也。雅克萨之役,建义侯林兴珠平罗刹,为闽人立功塞外之祖。故当日水师之权势,虽不得比于满洲,以视屯、站汉人,殊为优越。”
——魏毓兰《龙城旧闻》

注意,清军步兵从齐齐哈尔往上游去,翻山到达瑷珲;炮兵和水军从松花江入黑龙江,再沿着河道围攻雅克萨。齐齐哈尔囤积的一部分重炮和弹药也是这样运输的。(不要被鹿鼎记忽悠了)

44211
这说明,只要有吞并土地的心思,清朝在北方也一样重视河运,而且很喜欢用河道运送火器。如果气候条件适合内地农民逐步垦殖,建立能缴税的农业居民点,从华北平原出发的帝国也会占据西伯利亚的广阔平原。

44212
上面这张图是@玄不救非氪不改命在回答中使用的图片。这恰恰说明,依靠水运重炮攻占雅克萨城的中国人可以轻松地跨过河流之间的“地峡”,把重装火器部队投放到西伯利亚。只是中国能派出军队,却因为气候问题扎不下殖民点。没有殖民地就收不到税,扩张太远就是亏本生意。所以最终清朝只控制了农业区外围的一部分国防屏障,剩下大片的西伯利亚人口稀疏区丢给了俄国殖民者。只是中国农业文明下当时的成本考量而已。 从今天工业化后的眼光来看是不太合适的。

 

此条目发表在Uncategorized分类目录,贴了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留下评论